今年年初聽過一節公開課,講的是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這位老師在講課文主旨的時候,大講“資產階級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而下面的學生聽得一臉疑惑,聽課老師也是聽得索然無味。對于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如果在二十年前就這樣理解,誰也不能多說些什么,而現在學習這篇文章時,就應該換一個視角來看,換一個角度來理解,畢竟時代變了,學生也變了。
三尺講臺,一本教科書,一本備課筆記,一套再熟悉不過的講課方式。對于大多數老師來說,這就是多年不變的教學生活。而現在,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對新的教學理念、新的課本、新的學生,我們應該“與時俱進”做一個“善變”的語文教師。
一、根據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善于改變教師的教學設計
我們在上課前,都會提前備課,提前進行教學設計。但往往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的表現發現我們事先設計好的程序不可行,那我們就需要變化。
在上完初一第五單元的全部課程之后,想讓學生利用“思維導圖”來總結學習這一單元的學習內容。在第一個班級,我直接用畫“思維導圖”的形式,讓學生總結歸納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可是講了大半節課,大多數的學生還是不懂得如何按照我說的總結所學知識。
下了課,我進行了反省:學生為什么不能按照我所說的總結知識呢?原因應該是他們還不懂“思維導圖”為何物。于是我決定變化我的教學設計。
在另一個班級,我先在黑板上畫了一棵樹倒地的形狀,讓學生來說這是什么。學生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學生有的說這是一棵倒了的樹,有的說是一棵西瓜。我引導他們說:“不管它是一棵樹還是一棵西瓜,它都有一個根。”然后我聯系這節課的教學任務——總結歸納單元知識。單元的話題就如同這個根,然后每一課是樹上的一個枝,每一課里的字詞和段落等猶如樹枝上的枝條和果實。如果你把這樣的樹畫了出來,那么就等于把本單元的知識用圖示的方式表達出來了。西瓜也是這樣,它有根,也有蔓,最后是果實。說到這里,學生都明白了,一看時間才用了十二分鐘,下面的三十多分鐘時間就可以交給學生了。
二、根據不同的學生,善于改變教師的教學內容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不僅認識到人的差別,而且也實踐了因材施教的原則。例如他說的:“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彥”(意思是說: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張偏激,子路魯莽),對每個學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長,了如指掌,而且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要求,對每一個學生提出的同一問題常有不同的回答。
時代變了,學生變了,你不換教學內容能行嗎?所以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愛學生,我們的教育就要因材施教,要根據教學對象改變教學內容。
三、根據課文的內容及時代的變化,善于改變教師講課的方式
網上被稱為“史上最牛的歷史老師”袁騰飛。他之所以被稱為最牛,我們一塊看一下他的語錄:
●秦始皇一開始還是很勤政的,他每天早起洗臉刷牙之后看600斤奏章。別怕,當時奏章是寫在竹簡上的,要是看紙的,600斤能看死他。他讓下人在寢宮里擱一個秤,每天秤約600斤,不看完不休息,累得手都翻不動竹簡了,拿綢布條掛到脖子上吊著翻,因為太累了!
●這個戰國七雄一開始還不是就這7個國家,當時一共20多個國家都覬覦霸主地位,歷經戰火洗禮,這前20強大浪淘沙地一番海選PK之后,基本上就剩下燕、齊、楚、秦,趙、魏、韓,7位選手繼續死磕了。
(摘自《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上海錦繡文藝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這就是被稱為“麻辣燙”式的講課方式,就是這樣的講課方式吸引了眾多學生愛上他的課,而且他的課在《百家講壇》也是備受追捧。我們的講課方式也應該時常改一改,畢竟我們的學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書育人”及愛的宗旨不變,時常變換一下教育形式和內容,我們的語文課就會有創新,就會被更多的學生歡迎。
(作者單位 山東省招遠市夏甸鎮夏甸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