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學勤于思,思源于疑”,而興趣也總是從疑問開始的。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巧妙設疑,合理地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呢?我想,關鍵在于創設問題情境,激勵學生質疑問難。
一、誘導設疑,誘發學生思維
誘導設疑可以讓學生在釋疑中(通過設疑所搭之橋)求得解答,誘發學生思維。如簡單機械中的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的機械公式都是在理想狀態下(額外阻力為0)導出的,而講解機械效率的有關概念時則要考慮額外阻力。為了清除學生的思維障礙,可以在理想狀態下推出機械公式為基礎設疑:如果額外阻力不為0,那么作用在機械上的動力的大小將如何?作用在機械上的動力功(總功)和機械克服阻力的阻力功(額外功)又將如何?從而為講清機械效率搭了橋,鋪了路。
二、變序設疑,啟發學生思維
變序設疑,打破了事物發展的順序,變由因導果為由果導因,把事情某個緊要部分提到前面,設置懸念,以此啟發學生思維。
例如,在講液體壓強與流速關系時,教師可作一個演示:將一只乒乓球用手托著放在一個漏斗里,用嘴向下用力吹氣,問學生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在學生的思維定式中,似乎應該是乒乓球會加速向地面落下,而演示實驗的結果卻讓學生瞠目結舌,吹氣的力越大,乒乓球就越不容易掉下來。此時學生有的目不轉睛,有的還小聲議論,思維十分活躍。
三、導謬設疑,引導學生思維
學生在理解物理概念、運用公式時出現偏差,有時從正面講解難以奏效,采用反詰設疑的方法反而可以使學生恍然大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電阻R是導體的固有特性之一,所以對于同一段導體R的數值不隨加在導體兩端電壓和通過導體電流的變化而變化。桌面上阻值為10歐的一段定值電阻絲,將它放到窗臺上,它的阻值為多少?將它接到10伏電源電壓的電路中,它的阻值為多少?當通過它的電流為1安時,它的阻值為多少?通過這些問題,生動形象地使問題迎刃而解。
四、求異設疑,訓練學生思維
許多物理問題,從某一角度看學生理解了,但換個角度卻又糊涂了,所以在教學中應對同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設疑,這樣不僅能有效鞏固所學的物理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思想方法。
如漂浮物體的重力等于浮力。如問漂浮物體所受重力和浮力的關系是什么?學生回答很輕松。但如果問輪船從河里開到海上是浮起來一些還是沉下去一些?為什么?學生就不那么容易回答了,可見求異設疑的必要。通過層層設疑,使學生的思維活動由表層逐漸轉入3012cf075b22805d450d21720f02333c深層,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五、創新設疑,發散學生思維
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以豐富的知識為基礎的。只有擴展學生的知識領域,使學生有了廣博的知識,才能使學生更容易發現各種知識之間的聯系,受到啟示,觸發聯想,產生遷移和聯結,從而形成新的觀點和新的理論,達到認識上新的飛躍。擴展知識面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在習題教學中教師要力求擺脫習慣性認識程序的束縛,開拓思路,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去思考,猜想解決問題的途徑。如為了測出石塊的密度,可用哪幾種方法?如可用天平和量筒測、用天平測、用彈簧秤、燒杯和水測等等;為了測一個電阻的阻值,可用什么方法?可用伏安法、雙安法、雙伏法等等。
在物理課堂教學活動中,巧妙設疑,合理創設問題情境,十分重要,它可以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誘發學生思考,調節學生的思維節奏。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它不僅優化了課堂的教學過程,還會使你的課堂教學更有效、更高效,真正提高了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山西省平遙縣南政鄉龍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