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程改革以來,人們對體育教學的價值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體育教學不再是以“傳授知識技能”為目的,而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為第一目的。體育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和思維方式的多樣化,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中掌握體育鍛煉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所以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今天,通過體育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研究目的
《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課程標準》強調體育教學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和自信心,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勇敢頑強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地發展。小學階段是一個人自信心形成的重要階段,而在體育課上,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更為重要。因為在體育教學和活動中,學生自信心的培養更為直接,結果也更為有效。
二、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1.研究的對象
抽取學校一百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2.研究的方法
(1)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利用師生情感調節功能
在體育教學這一雙邊活動展開的過程中,教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并以高超、嫻熟的技藝引發學生渴望學習的興趣;輕松、愉快、信任、關心的氣氛能提高學生的練習積極性,使學生思維活躍,精神煥發,甚至超水平發揮。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前面練習者的“成功”能使后面的練習者情緒活躍,增添練習的勇氣,躍躍欲試。
(2)教學過程中堅持多表揚、多鼓勵,恰當批評的原則
體育教學的特點是教與學的密切配合,教師與學生的頻繁接觸貫穿教學課的始終,學生都有向師性,都渴望從教師那里獲得指導信息,了解教師對自己的態度和期望。教師對學生表現出的優點和進步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尤其對那些自信心水平低的學生,可以給予恰當偏高的表揚,以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增強學習自信心。對學生的不足之處,教師也要恰如其分地提出批評,從而促使學生進行自我規勸,提高自我效能感,達到增強自信心的目的。
(3)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善于發現自己的長處,充分認識自身價值和潛力
教師要善于運用表揚、肯定、期望等正面的強化教學手段,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的鼓勵會使學生感到得到了別人的信任,看到自己的成績和能力,從而加強自信心和獲取成功的動力,使學生進取的愿望變成積極的行動。成功的體驗是獲得自信心的重要源泉。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為各層次的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讓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充分認識自身價值和潛力,使學生相信自己能行,實現自我表現、自我超越。
(4)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運用榜樣教育法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可以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供活生生的依據。對自信心不足的學生,教師可通過樹立與其水平相當但取得進步的榜樣來進行教育,讓學生獲得替代性的經驗。這個榜樣最好來自于學生身邊,這樣更能起到激勵作用。
三、研究結果分析
1.幫助學生樹立表現自我的自信心
每一個學生都需要老師的鼓勵與關心,就像植物需要陽光雨露一樣。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鼓勵與關心,不僅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上體育課的興趣,而且可以通過教師的鼓勵與關心,改變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學生的心理結構,逐步改變其自信心不足的狀態。
2.激發學生在活動中的成功欲望
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的體驗是自信的源泉。為了讓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學中,我積極滲透從實際出發,因人而異的教學實踐性原則,不斷激發學生的成功欲望。對于運動基礎好的學生不斷要求他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對于基礎一般的學生則適當降低要求,教學中不斷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
3.提供給學生在體育課上的表現機會
教師對自信心缺乏或不足的學生,在他們完成基本動作的前提下,有意識地為他們創造條件,讓他們在集體面前表現自我,這不僅能滿足小學生好表現的欲望,而且還能在表現中幫助其逐漸克服和矯正因缺乏信心而帶來的自卑和膽怯心理。
4.幫助學生建立和諧的同伴關系
自信心缺乏與不足的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常為自己無力與別人建立良好的關系而苦惱,尤其是五、六年級的學生。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學科自身活動性強的特點,讓自信心不足與缺乏的學生組成交朋友小組,指導他們掌握交往技巧。
5.合理運用良好的多元評價機制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言語和非言語的方式向學生傳遞贊許和反對的信息,而學生則通過心理體驗來接受教師的意圖,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教師應預測學生的需要和情境的性質,作出適當的表揚,使表揚產生真正的激勵作用。
綜上所述,作為廣大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除了要運用多種策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之外,還要發揮自己專業技術的優勢,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愉快成長。并積極創造條件、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裴慶先.情感是教學產生最佳效果的保證[J].教育探索,1996(5).
[2]陰國恩,李洪玉,李幼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3]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江蘇省射陽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