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導學案教學法應運而生,成為實施有效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法寶。然而,導學案教學法在使用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尤其是導學案,編排不科學、結構不合理、思路不清晰、目標不明確等較為突出。筆者以為,一份好的導學案要突出“四導”,即導讀、導思、導練、導行。
一、導讀
所謂導讀,即引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第一步,這一步對后邊的各個環節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十分重視。導讀是課前預習的一部分,它包括粗讀和精讀兩個環節,其目標定位于讓學生知道“是什么”。
1.粗讀
主要任務是通覽教材,從宏觀上把握本節課的中心及主要內容。如在導學案中可通過“本框的主題是什么?”“圍繞主題,主要講述了哪幾個問題?”等題幫助學生了解教材結構,從整體上把握知識。
2.精讀
精讀是從宏觀走向微觀,深入到知識體系內部,定性把握各個概念和原理。在導學案中一般根據教材知識序列,對所有知識點進行梳理,并以填空題或直問直答型簡答題的形式出現,要求學生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完成。
二、導思
所謂導思,即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思考。古希臘生物學家普羅塔戈曾說過:“人的頭腦,不是一個等待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點燃的火把”。蘇霍姆林斯基也說:“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導學案要積極創設各種情境,巧妙設置既科學又靈活開放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熱情。“學而不思則罔”,思考是將學習引向深入的重要途徑。在導思階段,要通過課前思、課中思、課后思,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進行深入思考,以達到深刻領會、準確把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之效。
1.課前思
主要側重于對知識要素的理解,做到準確把握知識點的內涵和外延,弄清楚基本的原理或道理。在編寫導學案時,可結合教材內容,通過縮放外延、增刪條件、偷換概念、片面極端等方式,編制一些似是而非的判斷題或辨析題,讓學生采用“頭腦風暴法”進行辯論,以獲得對知識相對準確的理解和把握。
2.課中思
主要是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內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在這一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學會表達、學會傾聽、學會取舍、學會反思。如果自己錯了,就要立即更正;如果他人的見解或觀點更有創意,要積極吸收。要勇于、善于反思自己的不足,檢討失誤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實施正面強化。
3.課后思
主要是反思和總結,具體有四個方面:一是回憶、思考,找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將孤立的知識點連成線,結成網,形成知識樹;如要求學生繪制知識結構圖,指導學生學會整理知識等。二是由此及彼,發散思維,記錄下自己的新看法、新觀點、新疑點;“學,而后知不足”“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導學案中可設置“我的新疑問”這一欄目,鼓勵學生思考質疑,讓學生在質疑、釋疑中前行。三是反觀生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社會現實問題;在導學案中可設置“時事閱讀”這一欄目,提供相關時事材料,引導學生關心社會、關注現實,并運用所學知識嘗試解決現實問題。四是反思學習過程,總結學習經驗,讓學生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三、導練
所謂導練,即引導、指導學生進行相關訓練,以達到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目標。“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學會游泳”,學習也是這樣,只有在嚴格科學的訓練中,才能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活化對知識的運用,內化對知識的建構。導練可以分了解性訓練、理解性訓練、鞏固性訓練、方法性訓練四個層次。
1.了解性訓練
本訓練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知識,使學生知道“是什么”。題型一般以填空題、判斷題、簡單的選擇題、直問直答型簡答題為主。這類題目一般用于課前預習。
2.理解性訓練
本訓練的目的是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知識,即懂得“為什么”,題型一般以材料式或情景式選擇題、圖表式或引文式簡析題、思辨式判斷題等為主,它一般以課堂教學中的即講即練的形式出現。
3.鞏固性訓練
本訓練以鞏固所學知識為目標,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和運用力。根據遺忘規律,知識在它習得的最初階段是最容易遺忘的,因此,進行鞏固性強化訓練是很有必要的。鞏固性訓練一般以課堂練習或課后作業的形式出現,題型相對比較全面,題量以30~45分鐘完成為宜,教什么就練什么,突出教、練一致。
4.方法性訓練
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是方法性訓練的主要目標。解題能力是學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尤其在當前的考試模式下,解題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能否升學、升入哪一類學校的問題,因此在編寫教學案時,要突出解題能力的訓練,要從以往的高考題、模擬題中精選經典題做例題,通過學生嘗試解題、教師示范解題、學生學后自主解題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解題技巧和方法,做到規范答題、科學答題。
四、導行
所謂導行,即引導、指導學生的行為,使其發生我們所希望出現的變化。這里的行為首先是指學習行為,即通過導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學會”為“會學”,變“苦學”為“樂學”,使學習成為學生的自覺追求。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可以在導學案中設置“在本框學習中,我最為自豪的是”這一欄目,引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體驗學習的成功和快樂,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欲望。其次,這里的行為還包括個體對社會的行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本課程要重視高中學生在心理、智力、體能等方面的發展潛力,針對其思想活動的多變性、可塑性等特點,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各種生活關切的同時,恰當地采取釋疑解惑、循循善誘的方式,幫助他們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導行就是要讓學生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實施親近社會的行為。在導學案的編制中,我們可以以“信息點播”的方式,適當引入鮮活的生活素材,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討論、分析,培養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正確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做到了解社會,理解社會,親近社會,服務社會。
(作者單位 江蘇省江都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