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閱讀教學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法,語文閱讀的公用性和實踐性直接體現在知識拓展、創新能力的培養上,“三維”閱讀理念,可以幫助學生確立良好的閱讀定位,形成知識積累、思維訓練、能力提高體系,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三維”理念;探究與實踐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1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因特網、信息技術的普及為人類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境界,知識的傳播途徑和速度令人驚嘆。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外閱讀量應達到400萬字以上。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需要從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綜合能力方面進行培養。當前,隨著新教材的推廣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語文閱讀教學的新模式不斷涌現,各種閱讀方法層出不窮,但是,這些方法并未徹底解決閱讀教學的困惑。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缺乏清晰的閱讀理念和閱讀思路。如何幫助學生盡快走出閱讀的誤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應積極做好角色轉換,引導學生奠定正確的“三維”閱讀理念,使學生通過閱讀,充實知識儲備,提高融入社會的能力,并逐漸在為人處事、理性定位、興趣培養、個性發展等方面展示出來,從而體現和詮釋人文素養的內涵,實現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為了體現閱讀教學的目標性,使學生真正將閱讀過程轉化為一種興趣,并且有效地發揮閱讀的優勢,學之有益,學以致用。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實踐,開展了“三維”閱讀教學的嘗試,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以認真為目標的理解性閱讀
理解是閱讀的核心。學生只有很好地理解閱讀內容,才能達到閱讀學習的目的。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對學生的知識教學重視不夠。很多學生進入中學后,識字量少,認讀差,書寫及字體結構掌握差,而這些正是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礎所在,忽視了這一點,就會給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埋下隱患。語文內容博大精深,其敲門磚來自于“文字”這一基本因素。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首先應該解決學生不認識的字、釋義,積累詞語,提倡學生寫讀書隨筆。在指導學生積累知識的同時,切莫忘了指導學生掌握字體結構,練習書寫,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以欣賞為目標的興趣性閱讀
中學閱讀教學應該培養學生的欣賞性閱讀能力。第一步就是培養興趣。語文課本所選的內容,具有獲益性、可讀性、欣賞性,教師在教學中要引領學生走入課文,欣賞優美的語言,評析感人的情節,體味流暢的朗讀樂感,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欣賞,在欣賞中閱讀。使學生在情感體現中,領略作品的意境,從而提高讀書的興趣。
教師激發學生的另一要素,就是要引導學生擴大視野,以課本為基點,進行知識延伸。按照新課標要求,讓學生能夠利用書本、網絡手段等途徑,讀文學名著、唐詩宋詞等,讓學生獲得美感,體驗快樂。
除了課本學習外,教師還要利用好課外教學資源,讓學生走進社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處處留心周圍的事物。仔細觀察農村生活的點點滴滴,捕捉農村生活的朵朵浪花,家鄉的風土人情,家庭的生活變遷等。
興趣性閱讀是手段,但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文學語感,豐富學生素養,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使學生欣賞優美有趣的讀物,提高閱讀品味。
三、以提高為目標的研究性閱讀
研究性閱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性思維。一般來說,教師對課文的理解欣賞水平高于學生。如何使學生的理解欣賞水平提高的快一些呢?傳統的做法是講解分析,即教師把自己的閱讀體會強加給學生。但這樣做,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擴展。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自己探究、思考,發揮學生主體的創造精神。教師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探究,有助于發展其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
學生是學習的載體,課堂教學要以啟發為主,鼓勵學生提出在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性課題,搜集有關資料,寫出研究報告。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培養多元性,避免唯一性,讓學生合作討論、研究提高。提倡開放性教學,發揮學生潛力,培養學生明辨是非、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是引子,關鍵的一點是讓學生自覺養成閱讀習慣并堅持下去,擴大閱讀范圍,拓寬閱讀渠道,達到知識的融合,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大幅提升,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總之,教師在“三維”閱讀教學中,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學會聽,學會表達與交流,學會文明的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只有將教學和生活結合起來,才能使閱讀教學走向成功。
(作者單位 甘肅省隴西縣教育體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