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課本中安排了大量的課堂演示小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和課外小實驗,此外,還有不少實踐性的準實驗習題。各種各樣的實驗占了物理總授課時數的10%以上,它們是學生形成物理概念、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發展能力、培養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塑造學生科學精神和培養良好品德,促進學生大腦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有效途徑。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懂得通過嚴格的管理來發揮教學儀器應有的作用,通過科學的訓練來提高同學們的素質和技能,使教學儀器的整體效益有較大的提高。
一、加強儀器管理,提高儀器完好率
在儀器管理方面,我們加強了規范化管理,建立和健全了各種規章制度,落實了各種表、冊、賬、單的使用。對損壞的儀器只要能修復的,則迅速修理,做到修理不過周。我們儀器的完好率經常保持在95%以上,較好地服務了教學工作。相比之下,儀器在使用中的管理是有一定難度的,在這方面,我們的做法是“嚴”和“細”。
1.所謂“嚴”就是對學生要求嚴格,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對于每一屆學生的前幾節實驗課,我都特別重視,要求學生“不亂說、不亂動、細看書”。“不亂說”有利于進一步的學習和管理;“不亂動”使教室保持良好的秩序,使學生“動”在關鍵處;“細看書”則可以使學生準備充分,以利于實驗的順利進行。然而,這幾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難。所以,這里就必須強調“嚴”。只要教師堅持嚴格要求,久而久之,學生就養成了好習慣,為上好實驗課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2.所謂“細”就是管理要具體,檢查要認真
在實驗中,嚴禁各組隨便調換儀器,實驗必須按操作規程進行;實驗后,各組組長要細心檢查,認真整理器材,值日班長還要逐組檢查、登記各組的儀器完好情況,這就確保了小件儀器無遺失,大件儀器無損壞。如電學實驗中的接線夾,小而好玩,誰見誰愛,我就把每一組的接線夾整齊地夾在一塊硬紙板上,寫上使用者的名字,這就增強了同學們的責任感,使管理易于進行。再如天平砝碼盒中的小砝碼和鑷子,也是小而易丟的器材,每次實驗后我都督促值日組長一個一個掀開盒蓋看看缺不缺,擺放是否到位。
由于使用中我們抓住了“嚴”和“細”,因而充分保證了儀器的完好無缺,杜絕了不正常的損耗,對于正常的故障,也能隨時發現及時修復,使儀器保持良好狀態。
二、搞好實驗教學,提高實驗開出率
教學儀器的配備,就是為了在教學中使用。而要使實驗教學堅持下來,第一要解決思想觀念問題,第二要解決方法問題。思想觀念不解決,就堅持不了實驗教學,方法問題不解決則做不好實驗。
在教學實踐中,我逐漸認識到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它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新知識,更能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而技能和素質則是學生學好物理、促進相關學科學習進步的重要因素。這甚至對學生一生的成長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觀念問題解決之后,方法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實驗方法上,我堅持以下幾點:
1.每一個實驗都提前做好準備
對學生,要求課前進行實驗預習,明確實驗目的、實驗要求和實驗原理,了解實驗的方法和步驟,設計好實驗所用的表格。使學生對實驗心中有數,這就避免了在實驗課上占用部分時間去做準備的弊端,從而贏得較為充分的動手操作時間。作為教師,課前則要對所用器材進行認真的檢查和調試,該修的修,該換的換,把實驗中易出現的問題解決在上課之前。在學生動手前,教師最好親手做一遍實驗,把握實驗步驟的難點與關鍵,認真測出數據,推算出誤差范圍,做到心中有數。
2.在實驗課上,教師先做好示范
在實驗課上把實驗中易出現的問題給同學們講清楚,在學生實驗時加強巡視,隨時掌握實驗進度,統計完成情況,督促對現象和數據的記錄,推廣好的方法等。課后,則特別要幫助實驗失敗的小組分析問題、查找原因,并盡快安排他們補做實驗。這里最重要的是“及時”,唯有此才能保證每個實驗的成功率在95%以上。
3.要留給學生繼續研究的余地
要求大家在認真完成教材任務的基礎上,爭取人人動手,重復練習,多次操作,以其知識轉化為技能。實踐也證明了這是升華知識、提高興趣、培養基本技能的有效方法。在某次研究串、并聯電路的實驗課上,當多數組完成基本實驗后,我宣布各組間要進行一次連接并聯電路的比賽,這時各組都認真地準備起來,氣氛緊張而有秩序。比賽結果顯示,全班完成并聯電路只用了一分鐘,最快的組僅用了30秒,由于串、并聯電路的連接過了關,在以后進行的測電壓、測電流和測電阻的實驗中,這些知識就發生了正向遷移,很快帶動了一系列的實驗得以順利完成。
三、開放實驗室,提高儀器利用率
在做好教材要求的分組實驗后,怎樣更充分地發揮教學儀器的作用呢?開放實驗室是我們堅持的一個做法。這就是每個小組、每個同學隨時都可以到實驗室去做自選的實驗。有的同學去補做還存有疑問的分組實驗,有的去做老師課堂上做過的演示實驗,有的去做課后的小實驗,還有的去做習題上的實踐性實驗……
由于通過嚴格的管理能發揮教學儀器應有的作用,通過科學的訓練能提高同學們的素質和技能,因而教學儀器的整體效益有了較大的提高,這就為教學任務的完成創造了一個有利條件。
(作者單位 山東省諸城市龍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