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初中思品課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是:教師教得很苦,學生學得很累,然而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新課程改革要求的實效性與教學效果的無效性已成為制約我們思品課發展的瓶頸。我想正是基于此我們晉中市教育局才提出了大力實施“有效教學”的思路,思路決定出路,有效教學的實施必將極大地提高學生素質,更重要的是它也必將推動我市教育改革的發展。下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膚淺的認識和做法。
一、教師要改變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分強調接受,冷落和貶低發展、探究,造成學生自我封閉,這種學習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反而成為學生發展的阻力。《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應適應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貼近現實生活,強調學生自身的觀察、感受和體驗,教師應注重學生思維、感情和行為方式的培養。這就要求廣大教師應充分發揮本課吸引學生的獨特條件(如時政熱點、名人軼事等),把思想品德教學置于廣闊的社會現實中,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例如,在學習活動課《可持續發展的選擇》時,我有意識地結合國家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把本課內容進行擴展,將其改為“關注西部的發展”。在課前我先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自學課本內容,并在小組內交流自學心得,然后推選代表在課堂發言,從而引出在西部大開發中應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既達到學習本課的目的,又把握了時政熱點,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探究學習更好地去體驗社會現實。
二、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
營造民主和諧的人際關系,對教師而言,首先就是在教學中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所應有的權利、尊嚴、思維方式和自身發展方向。倡導和營造師生平等交流的課堂教學環境,能為每個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積極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華。有效的教學首先要致力于營造一種和諧一致、支持性的學習氛圍,支持學生參與學習、體驗學習,學會與老師、同學相互合作,共同探求知識,良好態度的養成離不開激勵孕育的沃土。
有研究表明,80%的學生的學習困難與過重壓力有關,解除這些壓力,將明顯有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創造潛能的開發。毫無疑問,對一個教師來說,善于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成長環境,甚至比學識是否淵博更重要。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方式恰當了,學生上課時的心理負擔減輕了,學習的效率自然就高。例如,在學習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這一問題的時候,我把一言堂改成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未來幾十年,老年人將占人口的1/4以上,其成因就在于現在實行計劃生育,獨生子女幾十年后將占絕大多數,每個人幾乎要贍養四個老人,社會和家庭都將面臨巨大的壓力,你認為應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學生在小組中暢所欲言,積極提出他們的解決方案,討論其可行性和存在的弊端以及補救的措施。全班交流時,學生在自我否定中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案并且還發現了許多新的方法。這樣學生在討論中既端正了自己的認識,又提高了自身素質,同時也減輕了心理負擔,更加樂于參與課堂教學。
三、教師要善于發現和利用課程資源
在連續擔任幾年的九年級思品課教學中,面對中考政治開卷考試的發展趨勢,農村學生普遍存在知識面狹窄的特點,我認為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把握時代脈搏,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社會主義榮辱觀,還要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時政材料,如認真研讀《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半月談》《參考消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等,這樣既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讓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引導其進行市場調查、社會調查,并鼓勵他們根據調查結果向有關部門提出合理化建議和意見;在校園內舉辦一系列活動,如舉行“法律知識知多少”的競賽,舉辦安全講座、演講比賽、創建平安校園手抄報比賽、政治小論文征文評選活動等,讓學生從生活中、實踐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感悟人生的真諦,找到做人的尊嚴和生命的支撐點,這正是新課標的德育目標。
總之,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有效教學,就要把課堂變成一個關注學生成長的樂園,使學生在探索中成長,在成長中探索,同時要把重心轉移到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上。
(作者單位 山西省介休市張蘭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