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蠻有意思的,我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竟然是從一頓豐盛的晚飯開始的。
那時的我還在讀小學。一日放學,遠遠地便聞到家里溢出的菜香,隱約間還聽到父親哼起的“烏蘇里船歌”。推門進去,看見滿桌的菜肴,“爸爸,今天有客人嗎甲”當時家境并不寬裕,在我的記憶里只有貴客來時才有如此豐盛的飯餐。“沒,今天有喜事!兒子啊,你爸入黨了!”父親激動地說道,眼中滿是掩飾不住的喜悅和興奮。我雖然并不清楚“入黨”是怎么回事,但從父親的神情中似乎感覺到“入黨”是件非常神圣的事情,比我評到了三好學生還要光榮。
父親在讀大學時就希望能加入中國共產黨,可總與入黨的愿望擦肩而過。但是,他對黨的執著和向往卻沒有因為屢次的挫折而改變過。
畢業后,父親原本可以留在上海工作,但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告別年邁的父母,選擇去貴州邊遠山區的一個工廠做技術員。當他看到山區的落后與貧窮后,決定轉行做一名教書育人的老師,決心用知識來改變山區的面貌和山區孩子們的前途。
當時,山區根本沒有教科書,他就自己編寫教材,日以繼夜和孩子們學習、生活在一起。就這樣年復一年,在父親辛勤的培育下,終于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文革”結束后的第一次高考,他的學生一半走入高等學府,在當地至今還成為一個奇跡。
后來,父親調到河南一所中學任教,憑著他的努力和才干成為市里、省里排得上號的優秀教師……各種成績和榮譽都獲得了,可是,我知道,入黨卻是父親這幾十年中最想得到的最高榮譽,但由于出身不好,一次次地列入“考察”的行列,一次次地被擱置。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把這種信念也傳遞給了我。我18歲那年的生日是在遠離父母的警校里度過的,父親寄來了他給我的第一張生日卡片,“早日加入共產黨……做一個正直的人、剛強的人、對人民負責的人”,這是他對我的期望,幫我樹立了一輩子的人生目標。
還記得10年前的晚餐,家中再次飄起了陣陣熟悉的菜香,父母圍坐在桌邊為我慶賀入黨。父親第一次為我斟酒。
父親退休后,很少出門,但是學校和社區組織的黨員活動,他每次都要參加;每逢兩會期間出的報紙,他總是要去買上幾份;遇到救災捐款捐物,他總是學校、社區兩邊出錢出力。父親就像一位慎獨的僧人,堅守著自己的信仰。
一次,我和父親聊起一些黨內干部腐敗的話題,我講了一些以偏概全的過激話,父親勃然大怒,把桌子拍得山響,母親和妻子趕緊把我拉進內屋,“你沒看出來嗎,你爸這哪是在發你的脾氣……”
轉眼間,我的兒子也10歲了。一日上街閑逛,他突然拉住我,指著路邊迎接黨成立90周年的橫幅,問我:“爸爸,什么是黨?”
怎么讓一個孩子明白什么是黨呢?在我費了一番口舌之后,兒子沉默了片刻,“那我爺爺一定是黨員!”
“對的。”
“爸爸也是?”
“是的”。
“那我以后也做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