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金秋十月,我驚喜地收到王迪教授寄來的他剛出版的學術專著《妙法紅樓》,這是王迪傾情奉獻給世人的一部令人耳目一新、大氣深邃的力作。
2003年,我曾在魯迅文學院聆聽過王教授的講課。因有師生之誼,曾為他寫過一篇《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王迪印象》一文,發表在某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文學刊物上,后又入編我的第三本報告文學散文文集《歲月留痕》一書中。
2007年我赴京拜訪他時,他正坐在電腦前敲書稿,親眼見證老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高尚品格,和關注中國電影事業的激情,令我敬佩、仰視。
王教授有一句名言:“電影藝術最終目的是凈化人的靈魂。”他深悔在職時未能給學生開設《紅樓夢》專題課。于是在75歲高齡,動筆撰寫長達32萬字的學術原著,為期五年,終于在八十高齡付印出版。
為了順利完成心愿,他遠離家人,借了一室一廳蝸居筆耕,平時生活簡樸,幾片面包抹點咸鹽、奶油,加一點蔬菜色拉,以此果腹。后來,決心不為一日三餐所累,他干脆搬進太申祥和山莊國際老年公寓。耄耋之年,矢志不忘電影藝術,在這五年中,三次夜半腦梗搶救……王迪以其健康和生命為代價,嘔心瀝血完成視為自己今生最后一個孩子的《妙法紅樓》。
該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將影視劇創作與曹雪芹及其《紅樓夢》融匯賞析的研究專著,分上下兩篇。
上篇講述曹公的“境界”、“理念”、“創作”、“人物”、“語言”、“結構”等,既述說雪芹創作之妙法,又宕開筆墨,講傳統、社會、人生、佛學,娓娓道來,別開生面,令人回味無窮。
下篇“藝技探勝”,對1990版電影和1987版電視劇《紅樓夢》展開研究評鑒,結合解讀原著,對其影視作品檢閱藝術長短剖析創作得失。
王迪在1961年畢業于蘇聯國立電影學院,獲藝術學碩士學位。是中國電影文學家、評論家、教育家、資深教授。其電影藝術成就,為我國著名電影藝術家夏衍和時任北京電影學院院長章泯等器重。學院領導在他歸國前就為他招收首屆電影文學系學員,回國后他又首次開設編劇專業。執鞭講壇50年,連任兩屆系主任直至離休。
通過對《紅樓夢》文學藝術的匠心詮釋,王迪希望當代中國影視劇作家、藝術家從曹公的巨著中,吸取無限豐美的精神營養與藝術乳汁,大大提升影視劇創作藝術水準,創作出具有中國風范的影視力作,無愧于偉大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王迪特選曹公和《紅樓夢》(不含高鶚續作)研究解讀,他說要感謝三位外國文學與電影大家:黑澤明、歌德、愛森斯坦。
黑澤明是日本電影導演,讀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達20遍,從經典文學中吸取營養。王迪認為,中國名著能和《戰爭與和平》媲美的,首選《紅樓夢》。
歌德稱道中國人生活中獨特的美,在《紅樓夢》中信手拈來。
愛森斯坦是舉世公認的電影大師,他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并用于電影,得出結論:“與電影本性最為接近的依然是東方藝術。”
該書的學術研究和語言藝術生動形象,獨樹一幟:“黑澤明是站在云端上看世界。蘇聯作家欽吉斯艾特瑪托夫是從另一個星球看世界。而曹雪芹是從佛的境界看宇宙,整個宇宙都在曹雪芹的視野之中。”
王迪贊美曹雪芹從宇宙的混沌鴻蒙開篇,顯示出曹公的大手筆,而女媧煉石補天,棄下一塊未用,更是作者的奇絕妙想,他贊嘆絳珠仙草用眼淚報答灌溉之恩,既體現中華民族“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傳統,更引用日本物理學家通過科學實驗證明,“水是有靈性和感情的”結論。由此得出結論:還淚報恩的神話,比《灰姑娘》《白雪公主》《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更可信動人。
作者精辟分析,寶玉是大愛之人,對黛玉如癡如狂、死去活來,無以復加的愛,只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可以相比。黛玉是他讀過中外作品人物里“悟性最高、容貌最美、超凡脫俗、情感純真、才思敏捷、極富幽默感的女孩兒”。王教授對黛玉文學形象的分析準確到位,堪稱精典。
王迪還客觀指出,高鶚的后四十回,并非一無是處,有的局部還寫得很不錯。
該書對紅學、影視研究人員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對紅學愛好者,具有較好的欣賞啟迪,對影視創作實踐,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王教授50年教研與創作生涯,桃李芬芳,譯著頗豐,碩果累累。“藝術凈化靈魂”的理念,貫穿其學術研究、理論教學與創作實踐全過程。發表著、譯作百萬余字,出版著作主要有《電影劇作探索》《現代電影劇作藝術論》《通向電影圣殿》《電影劇作導航》等。
該學術專著令我贊嘆不已的是,它決不枯燥無味,其語言生動活潑、幽默詼諧,感人肺腑,如果不是熟悉作者,根本不相信是出自八十歲老人筆下。在自序中,他這樣寫道:“……在山莊獨居一室,讀《紅樓夢》讀到妙處……不自主地會心大笑……在山莊幾百位老人中,此時此刻的我是最幸福的。”
在后記中,王迪描述完成書稿,敲上句號的那一剎那,坦誠向讀者敞開心扉:“鼻子一酸,臉埋到胸前,直想哭,想使勁地大哭一場……”把一個真實坦率的作者展現在讀者面前。王迪還說:“是雪芹和他的《紅樓夢》給我的生命以提升,給了我不可思議的幸福。”
老人再一次提到幸福,他的幸福觀,就是閱讀與創作,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多么高貴的人格和品質!
后記中,他激情洋溢、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地寫道:“如果真的有天界幻境,我會到那里拜會雪芹師,看望絳珠仙子和神瑛侍者。”
篇幅不長的自序和后記,使王迪教授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極富立體感,對讀者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不愧為中國電影文學家。
從該書中,我閱讀到王教授的一顆赤子之心,永遠在為電影藝術事業而跳動,他的語言張力、活躍思維和心理年齡,仿佛正值年富力強的創作興旺時期。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撰著五年之中,三次腦梗都能完全康復,有一次竟然是他自己打120,簡直是奇跡!大約是曹公在天之靈的庇護!而2009年的北京之夏熱得厲害,使王老的血管沒有堵塞,他得以完成書稿的多次增刪,這肯定是老天爺對作者的保佑和厚愛,應了“蒼天不負有心人”的名言。
親愛的讀者,曹公和《紅樓夢》本身有許多“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難解之謎,而王迪和《妙法紅樓》,又有不少說不清道不明的神奇存在和人生密碼,這本書能不引起你們的閱讀興趣嗎?
最后引用王迪教授的原文:“我愿憑借虎年春回大地的自然力,將雪芹先生的愛意,融入你們美好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