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曉為
戰曉為,閑情小聚休閑文化會所的掌門人。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在中國傳媒大學研修,曾在中央電視臺、山東省電視臺、濟南市電視臺等多家電視臺擔任編導職務,她用自己全新的設計和典雅、沉靜的設計理念,創辦了濟南首家集書、茶、藝于體的綜合休閑文化會所,在城市的喧囂中多了一分特有的靜謐。
戰曉為是一位個性且擁有時尚眼光的年輕女性,今年她用自己這種時尚個性,且為城市增添一份休閑靜謐的品位理念,創辦了閑情小聚體閑茶書吧,在閑情時分,您可以約上自己的密友來享受一份城市喧囂中所特有的靜謐。休閑茶書吧坐落在經十緯五路87號,結廬鬧市,幽然獨立,南靠經十路,北接岔路街,可前觀舊商埠變遷,后望新商圈之繁華。
匠心獨具的裝修設計、鮮明獨特的包間風格、訂做特制的家具裝飾、出入意料的細節處理……
戰曉為的烏托邦與現實
“閑情小聚”展示了個人理念與社會經濟結構之間新的關系—在鳥托邦與現實之間,記憶與未來之間。閑情小聚是新時期青年文化經過積淀轉向成熟的載體。這里形成的文化將是地方資源的國際化,是個人理想的社會化。
“閑情小聚”意味著先鋒意識與傳統情調共存,實驗色彩與社會責任并重,精神追求與經濟籌劃雙贏,精英與大眾互動。出現在“閑情小聚”的這一現象,牽涉到都市發展、生產和消費模式等廣泛的層面。
空間的聚合經由當代藝術、建筑空間、文化產業與歷史文脈及城市生活環境有機結合,“閑情小聚”已經演化為一個文化概念,對各類專業人士及普通大眾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間的觀念上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戰曉為“閑情小聚”的生活方式
戰曉為是一個泉水養大的女孩,她認為在濟南有一個“閑情小聚”要比沒有“閑情小聚”好得多。她對“閑情小聚”的理解用四個詞來概括。那就是:中國的,當代的,藝術的,原創的。
首先是中國的。“閑情小聚”定位是在中國,包含了獨特的中國元素。它不是紐約的soho,不是法國的左岸,也不是德國的魯爾區,這是中國的“閑情小聚”。因為是中國的,所以是世界的。我們看到在“閑情小聚”有各種風格的房間,有中式的、歐武的、法式的、泰式的、日式的,好像一個文化藝術的聯合國;但是它是中國的,在中國,是具有包容性的,開放的,大度的,實驗性質的藝術特區,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包容性極強的文化,幾乎任何文化進入到中國的土壤中都能生根發芽,并且是多種文化和諧發展。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底蘊和厚度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文化藝術上升到一定高度是屬于壘人類的,因為是中國的,所以是世界的!“閑情小聚”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這就是戰曉為作一個泉城女性的世界心。
第二它是當代的。它的景觀和元素,既有建國初期的中國、建設時期的中國、文革時期的中國,還有改革開放時的中國。人家說到中國來要看幾個地方,一個長城,一個故宮,到濟南來要看“閑情小聚”。那么去長城。故宮是看傳統,長城故宮呈現給人們的是古老的中國。體現的是中國古老的文化,而“閑情小聚”是一個很時尚、很前衛的地方,工業與藝術并存,歷史與未來同在,它展現的是當代中國文化。到“閑情小聚”是看當下的,正在發生的,正在發展的中國。
第三“閑情小聚”是藝術的,“閑情小聚”的定位必須落在文化藝術上,因為文化藝術存在,才會形成良性的互動。很多搞設計的人找設計元素的時候,除了到法國巴黎和意大利米蘭尋找啟發,也愿意到“閑情小聚”來尋找靈感,因為“閑情小聚”是搞當代藝術的地方。你可以在這里看到最前沿的東西,這里的東西有些前衛得讓人不懂,但是我們不要因為不懂而詆毀,因為它也是一種存在。正是這些前衛的、藝術的東西,使得“閑情小聚”從來不缺少話題。因為是藝術的,當代藝術的,所以形成了藝術、設計、時尚、傳媒、資本和權力一個良性的互動循環圈。
第四“閑情小聚”還有一個原創在里面。原創的才是“閑情小聚”的競爭核心力。創造是生命的體現,我們要重視知識產權,要包容原創,不要輕易地否定原創。“閑情小聚”今天是當代藝術的展示交易中心,未來會成為著名的藝術園區,在這里面展示和交易的是來源于當下中國正在發生的原創的藝術作品,這是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存在。這是我個人對“閑情小聚”的看法。所以我們談到“閑情小聚”,我們是在談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存方式,不管是否在“閑情小聚”工作和生活,不管是否懂得藝術,今天的中國人應該知道“閑情小聚生活方式”。
閑情小聚的共識
“閑情小聚”最初的臺法性來源于她的自發性和先天性,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閑情小聚”,但是單靠一兩個機構和少數人是遠遠不夠的,關鍵之關鍵是要大家達成“閑情小聚共識”。當然這個共識不是由哪個機構哪個人說了算,應該充分發揚藝術民主,讓利益各方充分發表意見,并形成最大公約數。“閑情小聚”因此會成為一個文化藝術的特區,這對中國從一個韜光養晦的后發國家轉變成為具有領導地位的大國,為中華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向世界傳播以及為中國社會走向成熟社會提供難得的樣本和經驗。
現在對“閑情小聚”的發展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時機,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使人們對藝術的追求有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海嘯、經濟放緩,讓人們有時間靜下來反思近年的發展問題,抬起頭來看看方向。大蕭條時期的美國,成千上萬的人涌入電影院看好萊塢電影,人類從來不會因為困難而失去夢想,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需要溫暖,需要夢想,而文化藝術的發展也會為經濟發展的再次騰飛提供動力和能量。
而對于“閑情小聚”來講,最重要的資產也是人以及人的交流,由于這些富有創意的人的存在,才會有無數的有意思和有價值的事發生,當然會有很好的生意。而加強閑情小聚的中國元素,當代風尚、藝術品質和愿創基因是其在金融海嘯和經濟危機中可持續發展的幸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