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挑扁擔,扁擔的一頭為兩層帶抽屜的木柜,木柜上方有一面鑼,鑼的左右兩方各是一個小鼓楗,挑夫走一步,特殊裝置的鼓槌就敲一下鑼,挑夫邊走邊吆喝:“鋦盆、鋦鍋、鋦大缸——”這就是鋦匠早期的勞動寫照。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器具漸增,鋦盆、鋦鍋、鋦大缸等現(xiàn)象已經(jīng)不復存在。但濟南一位鋦匠卻能夠工作至今,且工作繁忙。他就是專門鋦紫砂壺的老藝人——于繼用。
擺地攤的老人,名聲在外
在采訪于老前,筆者特地到網(wǎng)上搜索于老的資判,發(fā)現(xiàn)有網(wǎng)友在發(fā)愁:家有明清時代老紫砂壺一把,竟然破裂。該怎么辦?在問題的后面,濰坊一位對紫砂壺有獨到見解的人士熱情建議:這么寶貴的東兩,丟棄了合不得,找濟南于繼周修一下吧。
這才知道,于老的名氣已經(jīng)傳到濟南市外了。
到于老家采訪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認識義要改正一番:在于老的工作室,錯落有致地放著很多某品牌的牛奶包裝盒,盒外面貼著標簽:某年某月收到的破損壺,鋦壺人姓名、地址清清楚楚。近到濟南、淄博,遠到北京、臺灣、新加坡等城市,都右。
在采訪的過程中,于老的愛人不時與于老隔空喊話:某某某那個壺包一下吧?誰誰誰的核桃也包裝一下?于老在回答愛人時,不時地給我們解釋:這些都是鋦好要發(fā)走的……
呵,看來于老不但鋦紫砂壺,連核桃都鋦得。
鋦壺手藝,源于小時的樂趣
談起自己鋦壺的手藝,于老有些興奮:七八歲的時候,有次中午放學,聽到有人吆喝:“鋦盆、鋦鍋、鋦大缸——”上前一看,看到鋦匠手握鉆頭,口銜鋦釘,鉆頭鉆一個洞,放入鋦釘,再鉆一個洞,用裂縫就用鋦釘鋦住了,神奇得很。
這一看,過了吃飯的點,同學們都回來了,問那時候的小于: “你還沒回家?”
小于忙得很,轉(zhuǎn)頭看同學一眼,來不及說句話,又回頭看鋦匠在鋦鍋……忽然又想起來什么:“你回家給我拿個饅頭來……”
同學往家跑,小于又回頭繼續(xù)看鋦匠。
下午放學回家,好動的小于開始了琢磨,將家里的碗打破,重新鋦起。大概沒銅好,放到墻角,幾天后母親發(fā)現(xiàn)了:“這是誰把打碎的碗鋦好了?”
“不敢說,說了要挨揍。”
從此以后,小于就愛上了鋦鍋、鋦盆、鋦缸的行當。但是,這是私底下的,表面上要積極向上一點:“玩航模是表面上的愛好?!?/p>
鋦壺,是一項精密的技術(shù)活
據(jù)于老介紹,只要是鋦好的壺,都是可以繼續(xù)使用的,不會出現(xiàn)漏水等現(xiàn)象,甚至連滲水珠現(xiàn)象都不會有,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鋦壺是一項精密的技術(shù)活。
要說起鋦壺,步驟可是繁瑣復雜。一絲一毫不能怠慢。
鋦壺的第一步是將碎壺復原。把破碎的紫砂壺一片片拼接起來,再小的碎片都不能錯過:“如果小碎片沒有拼湊起來,壺即使補好也會出現(xiàn)其他這樣那樣的問題。”于老戴著老花鏡一絲不茍地說。
將碎片拼接好后,同時要用牛皮筋和鐵絲將壺同定好。同定的時候用力要均勻,否則壺也會變形。
鋦壺的第一步是扣釘眼,下鋦釘。此步驟是將壺鋦好最重要的一步:釘眼的位置既要打得正,而且釘眼的深度也一定要正好,同時,釘眼的間距也一定要把握好。只有把握好這幾個原則,鋦壺才能鋦得又美觀又結(jié)實。
這一步驟,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單是鋦壺的工具就不好找,所以,于老的工作室內(nèi)到處都是自己做的工具:“看看這些細小的鉆頭,都是自己做的。說起來,以前在針釘廠的工作為我制造工具提供了便利……”于老樸實地笑著說。
采訪即將接近尾聲,大家談起了這次采訪的主題:老手藝人們的手藝。于老激動地說:“一定要讓這些手藝傳承下去,不但要麻煩你們媒體記者多寫,而且,要拍成電視劇,動態(tài)的,讓大家看看,這些手藝是怎樣的精細,要讓后人們知道,原來以前還有很多這么有趣的手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