桿秤也叫手提秤,作為民間日用衡器已在中國存在了數千年,木桿秤用一根木棍做秤桿,在秤桿上用銅絲釘上銅星,作為計量的標志,在一端打上三個孔,最前端的孔拴秤鉤,另兩個孔拴秤繩,用一塊或方或圓的鐵塊作秤砣就成為一桿秤了。由于這種秤不太靈敏,后來就出現了加有一些鐵件的“刀子秤”。這種秤稱物要用手提著,特別是稱重物要有幾個人抬著才行。隨著科學的發展,現在不僅有了臺秤、彈簧秤,更是有了電子秤,木桿秤也漸漸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陳俊嶺
沒有任何提前的聯系,我們直接驅車趕到濟南市歷城區唐王鎮顏家村,然后隨便找了塔人一打聽:“你們村里有個做木桿秤……”“你找顏培良啊,知道,我帶你去!”還沒等我們問完,樸實的村民們就知道你要找誰,然后帶我們去找到了本文的主人公——顏培良,一個因為制作桿秤而遠近聞名的手藝人,而在他家里,已經有三代人以此為生。
在顏培良面積不大的操作間里,他饒有必致地為我們從頭到尾制作了一把新的桿秤,以前看似簡單的木桿秤,卻有著從選木料到刮秤桿、打刀口、包鐵皮、鑄秤盤、定秤砣,打鋼絲、碼星線、配吊鉤等十多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牽扯到成品后的精準程度,容不得半點馬虎。
第一道工序是刮秤桿。老顏現在用的樸材都是專門從外地購進的,用刨子來取直并刮圓。秤桿直不直全靠老顏的眼力。每刮一會兒,老顏就認真地進行目測,他說:“秤桿直不直對一桿秤來說,非常關鍵。道理很簡單,秤桿不直,更談不上準硫了,這和做人是一個道理。”說著,老顏開心地笑了。刮好了秤桿之后就是安裝刀口。
一桿秤上總共要安裝三個刀口,一個川來掛秤鉤,兩個安裝提手。這三個刀口的刀刃必須在一條直線上,這是保證一桿秤靈敏度的關鍵。安裝好了刀口、秤鉤和提手之后,老顏把秤掛在特制的一個鐵架r上。接下來就是最為關鍵的一個步驟——確定定盤星。
老顏拿出一個鐵砣說: “這是一個5公斤的標準砣,是經過計量單位審核過的。”老顏說著,將這個標準砣掛在了秤樸的最頂端,然后不斷地調試著尺寸,選擇定盤星的位置。確定好了之后根據秤桿的泛度,確定每一個秤星的位置,標記好之后,便是碼星線了。老顏拿出他自制的小磚頭,說:“我父親當年都是用手鉆的,現在也方便了,很多都用電動的。”在標記的秤星上打好細細的眼之后,老顏拿來一盤很細的銅絲和一把刀鋸。
上秤星的時候,老顏把秤桿放在腿上,左手拿著銅絲,右手握著刀鋸,當他用左手將銅絲插進秤星眼中后,右手迅速地揮動刀鋸將銅絲割斷。就這樣,老顏兩手配合特別默契,左手插,右手砍,“嚓、嚓、嚓……”一路下來,秤桿上布滿了銅色的秤星……然后,這一把木桿秤就基本成型了。
老顏說,他從17歲那年起,就跟著父親學做秤,至今已經四十年了。他父親在世的時候,他經常白天挑著擔了跟著父親到處趕集賣秤,晚上回來在家罩點著煤油燈,跟父親兄弟一起做秤,生意相當好。
老顏的父親不僅手藝好,而且為人也非常實在,曾經有人出高價讓父親做缺斤少兩的黑心秤,老顏父親嚴詞拒絕。老顏說,行有行規,做秤足他父親傳下來的手藝,他的父親做了一輩子的秤,從來沒做過虧心事,周圍四里八鄉的鄉親們都非常信賴他父親的手藝。如今,做秤的手藝傳到了他這一輩,他絕對不能昧著良心做對不起人的虧心事。前幾年老顏去集上賣秤,都把自家的門牌號拆下來掛在攤上,他說一來是為了讓鄉親們放心買,二來也是為了給買秤的留個地址,因為每次經常會有人慕名而來找他做秤。
慢慢地,隨著電子秤的普及,用桿秤的人越來越少了,“我現在也偶爾帶上幾把秤到集上,基本賣不出去,好的時候也就只能賣出兩三桿,還不夠我一個月的煙錢?!崩项佇χf,做秤已經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況且,做秤這門手藝赴他的父親傳給他的?!拔也荒茏屵@手藝在我這一代消失?!?/p>
老顏說,幾年前,他就根據工商部門以及技術監督和計量部門的要求,辦理了所有的手續。他正式教他的女兒做秤。他要讓他的女兒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爸灰馨堰@門手藝傳下去,我就放心了!起碼后人知道,以前還有咱們這么一個行當。”
采訪的第二天,我們又在山東省科技館見到了顏培良,他作為桿秤下工藝傳承人,正應邀給參加暑期科學實踐的孩子們上課,他一一地教著孩子們怎么上計算刻度,怎么去定秤星,孩子們也好奇而認真地學習模仿希。
在這把小小的木桿秤里,孩子們不但學到了老師講的杠桿原理理和其他的科學道理,更記住了,在他們的上一代和更遠的過去,還有這樣一個老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