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結構綜合體,人們不自覺地參與著社會的活動。而服裝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距離,因為服裝具有向他人傳達個人社會地位、職業、自信心以及其他個性特征等印象的符號化功能。通過各時代經濟、政治、文化背景下服裝角色的塑造來解構服裝角色塑造功能的社會性和心理學因素,繼續探討變異形式下的角色塑造,可從中尋找到人們利用服裝來樹立個人社會角色的事實。
關鍵詞:服裝;角色化;身份表達
中圖分類號:J02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8-0217-02
一、角色的空間定義
“角色”一詞的起初源于戲劇領域,自1934年米德首先運用角色的概念來說明個體在社會舞臺上的身份及其行為以后,角色的概念便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學與心理學的研究中。
我們對“角色”一詞的理解也通常來源于故事影片。在這里指的是故事情境中,演員所扮演的虛構人物形象。但是,通常這類角色的首要特征是其虛擬性和獨創性,不同于現實生活中的具體社會關系里的真實人物。
同時,角色也是“社會角色”的簡稱。在真實的社會關系里,它是個人在社會關系位置上的行為模式。即個體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的身份,以及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的總和。這種角色規定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和人的身份地位,以及與其相適應的權利義務和行為規范,是社會對一個處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為期待。
二、服裝角色塑造形式的演變
服裝作為一種特殊文化,反映著時代的特征,見證了歷史的變遷。當代社會,人類作為社會的主體,在服裝的選擇上擁有自主權,并且,服裝也猶如符號一樣支配著人類的著裝思維和形象塑造。尤其在古代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服裝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一種表層的生命符號,是個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并且每個人都要嚴守自己的穿衣本分,不得逾越。步入現代社會,人們的服裝選擇已經脫離了傳統的束縛,擺脫了封建制度下嚴格的階級等差,呈多樣化和個性化。雖然服裝上嚴格的階級符號已經消逝,但是服裝仍然具有象征身份地位的作用,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歷史的追溯,我們可以發掘服裝的角色塑造能力。
三、早期封建社會語境下的角色塑造
(一) 西方封建社會階級等差觀念影響下的角色塑造
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多的不同點,這種差異在服裝領域也有明顯的表現。然而服裝上的階級等差觀念在早期封建社會卻都有共同的表現。
古代波斯服裝在顏色的使用上都有嚴格的規定,白色是社會群體普遍使用的顏色,而紫色只能專屬于國王和高級官員,因此,紫色的服裝成為權力和地位的象征,當人們見到穿著此種顏色服裝的人,自然能夠明確其身份。
古羅馬時期,羅馬男子普遍穿著一種叫做“托加”的纏裹式外衣。 “托加”是羅馬服裝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服裝,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衣服,可以稱之為羅馬的象征。托加是羅馬男性公民的專屬服裝,像現代社會的身份證一樣標志著羅馬的公民權。
“根據穿著的目的不同,羅馬人將托加分類成為若干種類型:‘托加·普拉’(toga pura),是沒有任何裝飾的普通托加,以本白色的毛織物做材料,是羅馬市民的正式服裝;‘托加·普萊泰克斯塔’(toga praetexta),是統帥、執政官、檢閱官等官員的制服,裝飾有紫色的邊飾;‘托加·康迪達’(toga candida),經過漂白處理之后,具有純潔、誠實的意思,專用于競選的官吏;‘托加·普爾拉’(toga pulla),是一種接近黑色的喪禮用托加;‘托加·佩克塔’(toga picta),是繡有金線花紋的豪華托加,只允許凱旋的將軍和皇帝穿著;‘托加·特拉貝阿’(toga trabea),是鑲有紫色邊飾的彩色托加,其中敬神時祭祀官穿全紫色的托加,皇帝和高級官員穿紫色和白色搭配的托加,占卜官穿紫色或者緋紅色的條紋托加等等。”如上贅述,雖然看起來制度規定下的服裝樣式顯得煩瑣復雜,但是從中不難發現人們利用服裝來區分階級差別的目的性:塑造人們的社會角色。
再以14世紀哥特式時代的服裝文化為例,當時尊崇身份和門第的風氣盛行,家族的家徽圖案被應用在服裝上,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和所屬的家族。這是一種典型的符號化角色塑造。
(二) 中國封建社會階級等差觀念影響下的角色塑造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服裝無疑成了政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從歷史的角度考據,服裝又成了時代變遷的符號。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古國的美稱。中國文化是以“儒、釋、道”為基礎、以天人合一為理念的和諧文化,因此古代中國的服飾上也有意弱化人體,模糊性別的差異。這不同于西方服飾的強化性別、突出人體線條。雖然東西方服飾文化有所差別,但階級地位在服裝上的表現卻有著相同的心理需求。
中國古代,“黃色”代表帝王之色,具有一種威嚴、不可侵犯的象征。這種規定一直延續到清朝,清朝時對黃色的服用有這樣的禁令:皇太子用杏黃色,皇子用金黃色,而下屬各王等官職如果不經皇帝的賞賜,是絕對不能夠穿著黃色服裝的。因此,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制度下,能獲得賜穿黃馬褂就代表著皇帝的寵信,是一種個人的榮耀。這與華夏民族的信仰有關。階級等差不僅表現在官員與貧民的關系之上,官員之間由于等級不同,也在服飾上有著嚴格的制度與規章約束。如明代文武官員的官服由于場合的不同,分有朝服、祭服、公服和常服等。對于各種服飾的式樣與尺寸長短、衣料的質地貴賤、帽頂的裝飾區分、繡樣的不同、色彩的使用乃至鞋履的選擇,都有嚴格的制度規定。明朝的統治者正是通過對各種官員不同服飾的規定,來顯示官位的高低,從而使當時的封建制度更加合法化。
四、現代性發展語境下的角色塑造
(一)社會職業的特殊定位
自從社會有了分工,職業應運而生。職業是人們利用專業的知識技能,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獲取合理報酬來維持物質生活的工作。職業生涯也就是個人在人生中所經歷的一系列職位和角色。由于職業能夠反映并且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經濟狀況、文化水平、行為模式以及權利義務和職責,因此,職業被視為個人與社會聯系最緊密的紐帶之一。
從某種意義上講,職業裝同樣是標明著裝者社會地位差異的強有力工具。現代社會人們極力地創造著無階級社會,但是等級制在職業場合衣著上仍然有著一定的表現,如面料的優劣、款式的變化、色彩和裝飾細節等,它具有強烈的標識作用。這種標識性為分工細化的現代社會提供了秩序的保障。我們可以通過人們的服裝款式和標識短時間內判斷出此成員所屬的團體組織,同時辨認出此人的具體服務范圍,也可以在其中找出判別級別的服裝細節。除了縮短人們的交流時間,職業裝也對穿著者有著一定的約束力,能夠促使團隊人員快速地調整和適應自己的立場,同時尋找到歸屬感。
(二)個性化的有效詮釋
進入新世紀,服裝已經逐漸成為人們釋放自己魅力的窗口。國內外的服裝樣式呈一體化態勢,但是人們在時尚的風潮中培養了獨立的審美能力,使穿衣風格日漸多樣化。作為時尚之都的法國,更在極力研究個性化服裝市場,服裝的個性化消費呈現了空前的繁榮景象。
人們追求個性化的服裝消費心理是由個性、態度、價值觀等因素建構的。現代的人類生活形態從相同的標準型進入特殊型階段,每個人都想要追求不同的個性化生活,服裝選擇的個性化表現尤為突出。這種個性心理需求的形成原因是人們希望得到他人認同的同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與造型。
不同于他人的個性化著裝反映出一個人的個性,并且包含了個人特殊品質的思想、感情、行為和自我意識,體現著穿著者的品位和各方面特征。穿著者也希望借此能夠在人潮中脫穎而出。這是服裝語言的作用,傳達著穿著者的個人特征,甚至反映出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內容。它美化著人體,區別著彼此,符號化著人類的生活,解讀著穿著者的個人信息,同時塑造著人們個性的社會角色。
(三)個人形象的積極重構
人類社會的積極發展和演變,是由于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總是存在著否定的心理,從而將否定轉化為動力,推進了社會進化。而人類的自我否定促進了自我完善,這是一種對新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同時對舊事物進行變革與繼承的發展規律。
人們對個人形象的否定更是不再新鮮。為了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系,人們總是在群體中尋找著歸屬感,期望得到他人的認同,為此在著裝上就不能太過于我行我素,從而適應團體的需求。而今時尚的步伐加快,為了不落后于時代,不與社會群體脫節,人類選擇了個人形象的不斷更新和變化。這種變革實際上就是人們在有意塑造自己的社會角色,適應環境的需求,在團體中獲得歸屬感。
五、身份變異形式下的角色塑造
人類在每日的生活中常常扮演著多重角色,它本質上反映一種社會關系,具體的個人是一定角色的扮演者。受社會關系的影響,這其中的每一個角色,人們對其服裝行為的期望都有所不同。當然,在這個角色轉換的過程中,個人與服裝的心理沖突是必然存在的。尤其是職業裝通常壓制著個人情感和性格的張力表現,這也促進了日常裝個性化的發展。人們會盡可能地在自由選擇服裝階段遵從自己的意愿,保持個人的服裝風格,由穿著者自身來影響著裝。
六、服裝身份表達的心理訴求
人們共同生活在一個社會關系的大環境中,逃離不了人際間的交往。而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生成了喜歡、討厭、羨慕、嫉妒、尊敬和藐視等等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每個人都渴望著得到他人的肯定與尊敬,并從內在到外在全面地修飾自己,以達到預期的社會認同。而服裝作為一種顯性的符號化語言,是最能反映個人身份的外在形式的。正如一個穿著像是乞丐一樣的王子,走在人群當中得到的只會是憐憫和躲閃;而一個穿著光鮮出入王宮的乞丐,換來的待遇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沒有階級等差的現代社會,人們十分樂于投資這一視覺貨幣,盡可能地以外在包裝,換來他人的尊敬。因此,服裝的角色塑造對人們彰顯身份是最為有效的的手段,并且順應了人們追求社會認同的心理訴求。
參考文獻:
[1] 羅蘭·巴特.流行體系/符號學與服飾符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 諸葛鎧.中國服飾文化與儒家道德觀[J].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1997,17(6):1-7.
[3] 葉立誠.服飾美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15.
[4] 馬凌諾斯基.文化論[M].費孝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5-6.
[5] 袁杰英.中國歷代服飾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5.
[6] 張燕.中國傳統服裝文化的特點[J].美與時代(設計),2004,(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