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湖南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現狀進行了SWOT分析,對其優勢、劣勢、機遇與威脅作了詳細而深入的分析,分析得出湖南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具有較大的發展前景與較好的發展機遇,并提出了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加工;湖南;SWOT
中圖分類號:F2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9-0178-02
前言
農產品加工是對農業生產的動植物產品,既包括對農、林、牧、水產各業直接的加工,也包括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加工與利用。農產品加工業貫穿三個產業,銜接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它是對來源于農業生產的原輔材料進行加工,以農業生產為基礎并對其具有導向、穩定和帶動作用,同時又是整個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并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SWOT分析法,是一種企業競爭態勢分析方法,通過評價企業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競爭市場上的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總結出一系列有實用價值的結論和對策。本文將利用SWOT方法,深入分析湖南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現狀,并提出相應的發展戰略,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
一、SWOT對湖南農產品加工現狀分析
(一)優勢(Strengths)
1.原材料優勢。湖南省素有“漁米之鄉”的美譽,農作物品種多樣,產量高,為農產品加工提供了良好的原材料優勢。湖南農產品不僅擁有數量上的優勢,還擁有獨特稟賦優勢。如通道縣的“粳八”、江永縣的“香稻”、“湖南香米”更是享譽中外;仁化銀毫,白毛茶之極品,君山銀針,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久負盛名的舜華臨武鴨,石門柑橘;祁東三寶的黃花菜等等這些都為湖南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2.勞動力優勢。湖南省一直是傳統的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70%。目前,大批勞動力脫離農業生產,進入第二、三產業,而這些勞動力大多具有一定農業生產經驗,對農產品本身比較熟悉。這些從農業中脫離出來的人,成為自由的勞動力,為湖南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
3.農產品加工企業不斷增多。隨著經濟發展,流通速度的加快,人們對商品多樣性的需求增加,是更多的人不滿足傳統的農產品交易,轉而從事農產品加工。近年來,湖南農產品加工企業不斷增多,許多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農業龍頭企業,如唐人神集團、舜華臨武鴨、金健米業等等一大批優秀的企業。
(二)劣勢(Weakness)
1.產業鏈不完善,加工程度低。總體而言,湖南省農產品加工初級品居多,精深加工產品少,在發達國家,農業初級產品與加工產品的產值比例為1∶3左右,中國這一比例為1∶1,湖南省僅為1∶0.8。以生豬、油茶產量全國第一,油茶籽產量全國第五,受限于加工能力不足,加工程度較低。
2.規模化程度低。湖南省農產品加工近幾年來顯現出了較快的發展趨勢,但從總體來看,規模化程度依然很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加工企業以中小型私營企業為主。 全省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近4萬家,但年產值在5 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只有60家。在這些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總資產達5億以上的只有7家,年銷售收入在2億元以上的只有12家,1億元的30家,利稅過億的不足5家,年創匯5 000萬美元以上的只有兩家。而且這些加工企業都是分散經營,不能充分發揮集群效益,企業集團整合資源優勢,使之達到最大化配置。第二,農業基地建設欠完善。 建立農產品基地是發展優質農產品原料的先決條件,實行農產品產地貯藏、保鮮和適度加工時保證農產品以最低的產后損耗和優良的品質進入市場的主要手段。國際上先進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都是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企業集團經營模式。這一模式能從源頭控制原料的質量,提高加工產品的品質,增加品牌信譽度。而中國目前的農業加工也逐步向“公司+基地+農戶”這一類似于農業集團的模式發展。目前,湖南僅有綠色食品示范基地800多萬畝,蔬菜基地200多萬畝,茶葉30萬畝,無公害農產品28個。對于4萬家加工企業來說,小規模的基地建設根本不能滿足規模加工的需求。
3.品牌輻射力度不大。湖南省除煙、酒加工業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外,主要農產品加工領域包括糧食、肉類、果類、水產品,大都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品牌力量不強(見表2):
表2 湖南農產品品牌分布情況
在4萬多家企業的品牌中,在國家和省級占有較大影響力的商標與名牌僅占總體的1.5%,在全國范圍內根本沒有整體競爭優勢。
(三)機會(Opportunities)
1.農業發展優惠政策。湖南省“十一五”規劃綱要強調指出,要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圍繞農產品加工增值,培育農產品加工大縣和農產品加工園區。政府要對省、市級龍頭加工企業實行動態管理,通過績效考察,對有潛力的龍頭企業從政治上給予鼓勵,要在投資、財稅、信貸、對外經貿、科技政策上給予重點扶持,設立獎勵制度,對解決三農問題,富裕農民貢獻較大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給予重獎。
2.農業產業化轉型時期的機遇。當前,農業產業轉型已經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首肯方法。這一時期,勞動力流動,許多年輕人不愿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使得大量農田閑置,或是產出率低,因此中小企業投資人能充分利用這一時期,租賃土地,雇傭勞動力,開設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自己專有原料生產基地。
3.高素質人員參與量增多。前幾年高校擴招,就業市場飽和,大學畢業生工作競爭越來越大,在政府政策的號召下,許多人改變就業觀念,選擇到小城鎮工作,農產品加工企業成為他們的普遍選擇。據統計,近三年湖南省進入農產加工行業的大學生平均數達到7萬人次,他們主要出自農學、生物、食品科學、經濟管理類專業。一大批人才的進入,提高了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勞動力素質,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壯大。
(四)威脅(Threats)
1.行業科技需求增加。由于市場需求的擴大化,對商品需求隨之提高,特別是食品加工。科學加工,效率加工,多樣性加工,對食品加工提出了較高的標準。要求在加工過程中既不損壞原材料的營養成分,又不能浪費原材料,還要注重產品的多樣性與營養搭配。要達到這一標準,不僅需要高技術的專業人才,更需要先進的生產設施,這也將是湖南省農產品加工所要面臨的重大和長遠挑戰。
2.加工農產品質量檢測標準提高。自中國加入WTO后,國際貿易中綠色壁壘越筑越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顯得尤為重要,湖南省許多地方由于農藥、生長劑使用過多,使得農產品改變了原有的風味,影響到營養價值,而且當地農產品加工技術又較傳統,技術標準和檢驗方法都非常落后,無法適應新的市場環境。同時,由于湖南省還沒有統一、權威的農產品標準體系,檢測體系和質量體系,不易對其進行統一的檢驗控制。另外,農產品加工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推進湖南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建議
1.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湖南省農產品加工應以龍頭企業為主干,每個縣大力發展一兩個與當地優勢、特質資源緊密相關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力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合作化形式,延長農產品加工的產業鏈,加強對加工的全程控制,保證加工品的優質高效,同時也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實行農工商聯合,突破行政區域界限,加強同類型加工企業的兼并重組工作,實現企業規模低成本擴張。
2.大力發展農產品品牌。品牌是產品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而品牌的實質就是農產品的質量。湖南省農產品加工企業要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必須進一步加強品牌建設,提高品牌的形象和影響力,改變湖南省農產品品牌多但小而散的狀況。品牌建設應在“特色品牌”上多做文章,尤其是充分發揮生態優勢,打“生態”和“綠色”品牌。
3.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在發展湖南省農產品加工業過程中,政府要發揮以下兩個主要職能:第一,制定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加強宏觀調控,盡快形成一批優勢企業,以帶動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第二,根據國內外有關農產品加工基本標準,完善農產品加工業標準體系。
參考文獻:
[1]孫彩紅,肖東生.湖南農產品出口的SWOT分析[J].南華大學學報,2008,(2):43-46.
[2]謝國華.湖南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業工程學報,2003,(11):188-191.
[3]龍梅.湖南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J].農產品加工,2007,(2):76-81.
[4]黃志乾.湖南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戰略的思考[J].廣西農業科學,2004,(4):339-341.
[5]劉導波.湖南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6,(6):45-48.
[責任編輯 安世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