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錫林郭勒是蒙古語,意思是丘陵上的河。盟是源于清朝時期的會盟,蒙語楚古勒干的漢語翻譯。歷史上的錫林郭勒由五個部落十旗組成,旗是清朝時期的行政、軍事單位。1958 年錫林郭勒盟和察哈爾盟合并成錫林郭勒盟。錫林郭勒盟位于內蒙古中部,是目前為止保留傳統游牧文化完整的地區,這里的草原是世界聞名的大草原之一,這里的牧民還保留著傳統游牧文化,他們祭祀、居住、飲食、節慶等方面的文化與八百年前的沒有多少變化,可以說從物質文化到精神文化都仍然保留著淳樸、古老、自然的內涵。
關鍵詞:錫林郭勒;旅游;游牧文化
中圖分類號:F590.7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9-0160-02
一、錫林郭勒民俗文化資源
蒙古,《舊唐書·北狄傳》作蒙兀,《新唐書》蒙瓦[1]。居住在中國東北額爾古納河流域,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國后蒙古這一名被世人所認,蒙古民族的歷史也開啟了新的一頁[2]。錫林郭勒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蒙古族歷史文化的中心地帶。蒙元時期,這里曾是蒙古帝國政治中心,始建于1256年的元上都遺址就位于現在的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3] 。錫林郭勒是蒙古語,意思是丘陵上的河。盟是源于清朝時期的會盟,蒙語楚古勒干的漢語翻譯。歷史上的錫林郭勒由五個部落組成,由西向東為蘇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納爾、浩濟特、烏珠穆沁。各分左翼、右翼兩旗。旗是清朝時期的行政、軍事單位。1958 年錫林郭勒盟和察哈爾盟合并成錫林郭勒盟。
現在的錫林郭勒盟包括北部的蘇尼特、阿巴嘎、烏珠穆沁部落和南部正藍旗、鑲黃旗、正鑲白旗、太仆子旗等察哈爾部落。察哈爾部落自始就是達延汗的直屬部族[4] 。這些部落雖然在歷史上有游牧變遷的情況,但在錫林郭勒這快土地上生產、生活了幾百年,傳承了蒙古族的古老民俗文化,尤以游牧文化、博克、長調著稱于世。所以本人認為錫林郭勒文化從文化淵源上看是多元游牧文化,是一個沒有間斷過的完整性文化;是從汗庭文化到哈喇楚文化匯溶的生態文化。
錫林郭勒盟位于內蒙古中部,是目前為止保留傳統游牧文化完整的地區,這里的草原是世界聞名的大草原之一,這里的牧民還保留著傳統游牧文化,他們祭祀、居住、飲食、節慶等方面的文化與八百年前的沒有多少變化,可以說從物質文化到精神文化都仍然保留著淳樸、古老、自然的內涵。在傳統禮儀、民族服飾、飲食文化和祭祀、民居、歌舞、婚嫁、節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代表性,是現今保留蒙古族傳統游牧文化最完整的地區。這種完整和在其他地區從人們的記憶里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就是現在錫林郭勒民俗文化的特點和她的可貴之處。
民俗是人民大眾創造、運用、傳播的生活文化[5]。那么,錫林郭勒民俗文化就是在錫林郭勒境內生產生活的民族所創造、運用、傳播的生活文化,但現在錫林郭勒境內有二十多個民族在生活,以誰的民俗為主呢?這里主要論述對象是以察哈爾部落、烏珠穆沁部落、蘇尼特部落、阿巴嘎部落為代表的原著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因為錫林郭勒地區是蒙古族歷史上占有特殊位置的地區之一,這里的民俗文化不但有蒙古族傳統文化、還具有獨特的地區性特點,這里的“歷史、自然環境、家庭生活結構、語言的一般特征、村落模式、宗教以及藝術和服飾風格等等”[6] 都與其他地區有明顯區別,我認為比較完整地保留了歷史面貌。
二、錫林郭勒旅游資源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一種現象及關系的總和。旅游的基本目的是:消遣和增長知識[7]。
文化旅游系指人類記憶中一種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的“圖景”或“地方特色”,是這種生活方式的殘余[8]。這里談到的是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和地方特色,那么錫林郭勒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以錫林郭勒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為基礎所采取的或所創造的,具有錫林郭勒文化、旅游與一體的符號及行為方式。她的特點應該是以錫林郭勒地區生活的察哈爾部落、烏珠穆沁部落、阿巴嘎部落、蘇尼特部落、浩奇特部落的歷史,民俗、生產、生活方式的特點為“圖景”和符號的民俗事象性文化活動。
當今的文化旅游在旅游業中屬于高層次旅游,旅游者的目的較明確,要求也相對高。文化旅游是和當地民俗民風分不開的,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就是給游客展示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讓他們了解和滿足對這一文化的好奇和求知心理,甚至神秘感。本人2009年8月份,在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實訓基地——錫林郭勒九區灣旅游度假村親眼見到來賓排隊大喝迎賓隊伍所敬的銀碗酒的場面。如果換個其他場合肯定人人都躲著,但現在人人都等著哈達和奶酒,為什么?文化在吸引,禮節在作用,人們很愿意接受。
三、錫林郭勒民俗旅游資源
如上所述,錫林郭勒民俗資源是比較豐富、從民族學、民俗學的那個角度去說都比較典型的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具備地域文化的特點,我在這里想談點地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和地域文化作為稀缺資源和經濟的關系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當然主要是從旅游業的角度去觀察和論述。
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9]。根據這個論點我們可以研判錫林郭勒民俗文化資源是對錫林郭勒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或稀缺資源,是一種有型載體的無形資產。本人為什么說,民俗是有型載體的無形資產呢?因為民俗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所創造、運用、傳播的生活文化,她本身不具有資源的特性和產生經濟效益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型地存在著,她的文化內涵是無形的,如果想把這個資源產生經濟效益或作為一種資源對經濟產生影響時必須通過一種模式,這個模式應該是旅游。確切地說民俗文化旅游。如果在旅游活動中把當地民俗作為一種產品來做她就可以成為一種資源,而且是稀缺資源,這種稀缺資源是唯一的,不可多得的。問題的另一方面是游客能不能接受的問題。民俗和文化是有區別的,把另一種民俗,讓人接受是很難做到的事情,但不是不可能,只不過在于什么做的問題,采取的方法是揚棄,把好的呈現給游客,這就要做到精品。把我們錫林郭勒民俗文化作為資源,當成資產,那我們的旅游業的前景和經濟效益是相當可觀的,因為,“資產的內涵是經濟資源”[10]。錫林郭勒文化有她的特色,也就是說,錫林郭勒的特色文化,有敖包文化,那達慕文化、博克文化、察哈爾奶食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民間祝頌詞文化、長調文化等方面與其他地區相比相對完整;這是世人所認可的。
近幾年,隨著建設文化大盟工作的深入,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回復有了可喜的成果,特別是在旅游業取得有明顯的成效。據有關資料介紹,錫林郭勒盟旅游資源分類主類共8類,亞類有45類,基本類型有65類,單位有186之多。其中屬于民俗、文化類型的有主類4類,亞類有11類,基本類型有34類,單位有108處。從評價等級來說五類兩處,四類兩處。其中屬于民俗、文化類型的各1處。三類的共有19處,其中屬于民俗、文化類型的15處。我們從分類和評價等級來說,旅游資源屬于相當寶貴的,屬于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我們只能通過開發、挖掘來豐富這些資源的文化內涵,趨于完善。
元上都是元朝建立后的第一個都城,他比北京作為都城的時間還早,被稱之為“擁抱著巨大歷史文明的廢墟”,根據馬可波羅記載,是當時世界矚目的大都會。學者們認為,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鮮明的地域風格以及樸實性、地域性、神秘性與充滿人情味等特征對旅游者產生巨大吸引力,已成為國際旅游發展的趨勢。那么我們的元上都作為文化遺產怎樣展示她的文化內涵?以及她的神秘性?來產生巨大的吸引力。現在元上都遺址里有——殿的主址和八百年老榆樹外,配套建設了浮雕、敖包。更有意義的是2009年請來了查干蘇魯德以及祭祀模式。我認為,我們的元上都還應該有她的博物館或展廳,這里有文物、數碼復原影像(圖)、繪畫、雕塑、影視作品等。還有忽必烈的夏宮——從1337年始,在上都的失剌斡耳朵(黃宮)舉行盛宴。現在可以恢復成旅游產品。在元上都遺址周邊一定距離內還應有1~2個牧戶群,展現蒙元時期的白馬群和牛羊成群的景象。飲食、樂舞、禮俗、服裝等方面復原蒙元時期的盛況。
在元上都申遺工作方面需做文化遺產的搶救性工作,這里所說的文化遺產是指在游牧時代所創造出來的文化財富,而不是現代社會中新產生的民間文化。如舞臺化的查瑪舞、博克舞、服裝表演等。
蒙元文化苑的完善,貝子廟的修繕和廣場的維修、錫林九曲灣、希日塔拉度假村等都是圍繞蒙古族傳統文化來進行的。但是在軟環境方面還有待更進一步挖掘、開發和規范。
蒙古族有崇九尚白之俗,以九為吉,以白為潔。如1206年成吉思汗即位時建九腳白旗;忽必烈后元朝皇帝每歲六月二十四日駕幸上都祭祀,用牲畜九頭(馬一匹、羯羊八只)等傳統習俗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旅游產品。所以我們應該力爭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或建立一種新的旅游業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中國北方民族關系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269.
[2]特木勒.錫林郭勒蒙餐文化初探[J].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學報,2007,(1):11.
[3]呼日勒沙.草原區域文化分布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248.
[4][日]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388.
[5]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4.
[6]孫秋云.文化人類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6.
[7]中國旅游文化大詞典[K].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1995;唐宇.旅游學概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8]于嵐.文化旅游概念不宜泛化[J].北京第二外語學院學報,2003,(3).
[9]王來喜.內蒙古經濟發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91.
[10]湯湘希.無形資產會計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