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末民初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結構性的變化。從清末維新變法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及至民國建立和初步發展,中國婦女的生活也隨之嬗變。在整體社會變革過程中,婦女由被動影響因素,漸漸轉而成為影響變革之因素。這其中的改變和進展需要厘清,以析其內在規律。由婦女教育及婚姻家庭的嬗變出發,分別建構出民初以來婦女在社會層面和家庭生活層面逐步有所解放的格局。
關鍵詞:民國初年;婦女教育;婚姻家庭;婦女解放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9-0257-03
一、民國初年婦女解放運動發生發展的背景
清代在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是一個很重要的時期。一方面,按照陳東原之研究中國婦女生活所得結論認為,中國婦女的非人生活,從宋元明后到清一代,算是登峰造極;另一方面,婦女解放引起社會關注,婦女生活開始發生了巨變。一些為女性說話的男性學者逐漸活躍于歷史舞臺,其中一位是借助小說來為女性非人生活發難的學者李汝珍。在他的著作《鏡花緣》中,他發表了對婦女問題的諸多主張,諸如反纏足、反多妻、提倡女子教育和女子參政等等。李汝珍的這些言論成為中國婦女解放的先聲之一。
在清朝末年興起的太平天國運動中,積極倡導了婦女解放。不僅女子可以參軍,而且在太平軍中男女同列行伍;在制度上也作了前所未有的嘗試:設女營女館,辦女試,設女官,廢奴婢,禁纏足,絕娼妓,標榜男女平等。較之以往婦女解放主要表現為文人學者呼吁和倡議不同,太平天國運動在實踐上積極推動了婦女解放,從這層意義而言,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飛躍。然而,太平天國領導階層及洪秀全本人,在定都南京后,也是妻妾成群,生活腐化,所倡導的婦女解放名存實亡,終究沒有擺脫其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其所倡導的婦女解放諸多措施也遭到一定程度的改變甚至廢除。但總體而言,太平天國時期的婦女解放思潮和采取的相關政策,承襲了先前學者的思想精粹,并對其后的婦女解放和現代化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與此同時,由于滿清與列強交戰失敗所簽訂的各項條約,西洋人獲得在中國辦學的權利。道光二十二年(1842)以后,中國首先有西洋人辦的女塾。此舉開了中國興辦女學之先河。中日甲午戰爭之后,中國興辦女學運動逐漸興盛。當時關于婦女生活有兩個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一是不纏足運動,二是興辦女學的運動。這兩種運動對于中國婦女的解放以及婦女的現代化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不纏足使得中國婦女在身體上獲得了解放,不僅便于在家中爭取平等權利、推動婚姻家庭朝著平等平權的方向嬗變,而且更有利于婦女擺脫生理上的束縛,投入社會改革以及革命運動,更進一步推動婦女的解放和現代化發展。而女學的興起使得中國婦女獲得了精神上的自由與解放,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以及追求平等權利。
戊戌變法的興起更是承接了清末以來婦女運動和婦女解放的成果,并進一步發展。戊戌以前,梁啟超等改革派代表人物主張在上海發起倡女學運動。光緒二十三年(1897),梁式變法通議《興女學》章有云:“居今日之中國而與人言婦學,聞者必曰,天下之事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幾,百舉未興而汲汲論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極天下之積弱之本,則必自婦人不學始。”由此可見,中國婦女教育一事,是關乎婦女解放、變法改革以及國家富強的重要一環。戊戌的前一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廣仁于上海創辦了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所女學。隨后,光緒二十四年(1898),經元善等又于上海興辦了“經正女塾”(又稱“經式女塾”)。此后,由于熱心人士之倡導及急公好義官紳之努力,各地亦紛紛相繼設立女學。維新派亦主張社交公開、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表現了對女性解放的多方面關注。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太后下令關閉女學。但此時,婦女解放已成燎原之勢,私人設立的女學猶雨后春筍。其中最著名的可謂上海愛國女學,此為蔡元培先生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所創辦。光緒三十一年(1905)起,清廷始設學部,奏定學堂章程,把女學歸入家庭教育法。光緒三十二年(1906),慈禧太后正式面諭學部舉辦女學,次年(1907)3月,學部奏定《女子學堂章程》,婦女教育合法性。
因女學的興起而培養出來的新一代中國婦女,推動了婚姻家庭的嬗變,逐漸邁向一夫一妻制;與此同時,為女子參政和參與革命活動醞釀了有利環境,辛亥革命以及民國初年的中國婦女解放及現代化發展運動在此基礎上拉開了序幕。
二、民初婦女教育的發展及婦女解放
上文所提到的上海愛國女學,其實質所為是為反對滿清腐朽統治培育革命種子。蔡元培先生認為女子比男子更容易進行刺殺活動,以幫助革命之成功,故在學校的正常課業外,特別訓練女生的勇敢精神和暗殺本領,簡言之,就是一種“刺客教育”。愛國女學培養了一大批女革命志士,其中不少人后來參加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前的歷次起事都有女志士參加或協助。武昌起義前后,許多婦女認為做女英雄女豪杰荷槍沖鋒,是最光榮、最有效、最愛國的舉動。其中最有名的女性革命烈士當屬秋瑾。以秋瑾為代表的參與革命的婦女群體,正是在清末女學興起的情形下成長起來的。投身革命的婦女,既是婦女教育發展所產生的結果,也是對婦女教育發展的直接宣傳和推動因素。需要指出的是,雖清末以來女學孕育了參與革命的婦女群體,但此群體相較于全中國廣大婦女群體,仍居少數,尤其是廣大農村以及社會中下層的婦女尚無機會接受新式女學教育。此外,這一時期大多數的女學仍以塑造賢妻良母為辦學目標,對社會革命以及婦女解放倡導甚少。這兩個問題也成為民國建立以來婦女教育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改善這兩種境況也成為民國初年婦女教育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之一。
辛亥革命以后,中華民國建立可謂社會一大巨變,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因素都經歷了此巨變的滌蕩。國父孫中山先生于民國元年(1912)5月6日在廣東女子師范第二校演講“女子教育”,認為提倡婦女教育,實為當前急務,因為婦女接受教育,然后男女才可達平權,男女平權,然后可達成共和國,所論至為中肯。由此可見,婦女教育成為民國建立以來國家政府所著力改善和發展的重要對象之一。蔡元培先生實為民國初年極力鼓吹婦女教育的一名先鋒戰士。民初的學制,規定只允許初級小學可以兼收女生。但是,由蔡元培先生所主持的法文專修館,于民國八年(1919)2月即有女生兩名;孔德學校,女生數目甚至超過男生。同年5月,五四運動爆發,婦女教育的發展有了新的契機和進展。在五四運動的大環境影響下,思想解放、婦女解放、社交公開以及教育平等成為了輿論的焦點和話題。社會上傳出許多聲音認為,新思潮影響下的婦女解放運動,男女平權的首要要求是男女教育機會的均等,具體的主張是“男女共學”。有人認為男女分校實為“舊文化”的蔓延,把男女合校同學視為“新文化”。在此推動之下,鄧春蘭勇敢地擔當起了第一個主動提出大學開放女禁的責任。她向北京大學提出了入學請求,雖然當時考期已過,不能作正式學生,但在蔡元培先生的支持和認可下,與鄧春蘭一同以旁聽生身份進入北京大學的女生有9人。此后不久,蔡元培先生談到北京大學開放女禁的情形,說道:從前常常有人來問:“大學幾時開女禁?”我就說:“大學從來就沒有女禁。歐美各國大學沒有不收女生的。中國教育部所定的大學規程,并沒有專收男生的規定。不過以前中學畢業的女生,并不來要求我們,自然沒有去招尋女生的理;要是招考期間有女生來考,我們當然派考。考到了程度適合,我們當然準入預科。從來沒有禁,現在也沒有開禁的事。”
由此可見,五四運動爆發的短短幾年之間,男女同學一事由思想爭論付諸實踐,中國青年女性從家庭邁入大專院校,與男性學生一同接受高等教育。不得不說這是五四運動新思潮蔓延傳播的結果,更是中國婦女教育里程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里程碑。這對中國婦女解放以及現代化發展而言也是具有長足的意義的。
民國初年婦女教育的諸多發展,不僅表現在高等教育的男女平權,還有以下諸方面:其一,受教育的女生數目突飛猛進。據中華民國教育部第一次至第五次的教育統計圖表顯示,全國受教育的女生數目由民國元年度的141 130名激增至民國五年(1917)度172 724名;其二,繼承發展清末以來始興起的女子出洋留學。辛亥革命以前,中國女子出洋的首選多為日本,最著名的代表為秋瑾。而辛亥革命及至民國建立以后,中國婦女更增加了赴美留學的機會。其三,五四運動以后,婦女教育逐漸轉向“超于賢妻良母”的人生觀與新生活,即追求獨立自主,對國家社會要盡相當責任的人生觀。這是對長達兩千余年的封建婦女人生觀的挑戰與突破,也是對清末以來新式婦女教育發展所未盡之處的補充與超越,其深遠意義不言而喻。
總而言之,民國初年,自辛亥革命至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婦女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與進步。這對婦女解放和現代化發展以及人權運動等諸多重要課題產生了深刻且有效的影響。民國十一年(1923)11月,梁啟超在南京女師的一次演講中,把“女權”運動視為廣義的“人權”運動,他認為人權運動應該至少包含三種意味:一是教育上平等權;二是職業上平等權;三是政治上平等權。可見爭取婦女與男子有平等受教育權利,是中國近代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大主題,也是中國近代婦女運動的首要課題。
三、民初婚姻家庭的嬗變及婦女現代化發展
婚姻家庭可謂社會生活的重要單位和組成部分,各種社會生活大抵都發軔于以婚姻為基礎而建立的家庭。此外,就女性發展而言,婚姻家庭的形式與結構對于婦女解放與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長期以來以一妻一夫制的婚姻制度為主,即在法律承認之下,男子可以娶妻納妾,而女子只可擁有一夫。與之同行的還有包辦婚姻、買辦婚姻等諸多壓抑女性的婚姻家庭因素。一妻一夫的婚姻家庭制度,是為鞏固私有制和男子統治服務的。它維護階級利益、家族利益,罔顧婚姻當事人的意志;它維護男子的統治、丈夫的特權,無視女子的人格和利益。對這種不合理婚姻家庭制度的反抗從它確立時就開始了,隨著封建制度的衰落,這種反抗也愈演愈烈。
清代末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民族危機逐步加深,封建制度遭到了挑戰和不同程度的瓦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等諸多方便發生了大大小小的變革。在此背景之下,中國的婚姻制度也隨之開始變化,一妻一夫制的婚姻家庭開始動搖。太平天國運動率先對傳統的封建婚姻制度有所變革。太平天國提出了壓制買賣婚姻、禁止納妾和賣淫以及實行一定程度上的禁欲主義等等,此多見于其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與此婚姻家庭變革相配合的還有其他各項提倡男女平權的措施,諸如專設女營、設女官制度等等。然而由于起義軍自身階級的局限性、社會條件不成熟以及太平天國領導人的奢侈荒淫等種種因素,太平天國的失敗使其在婚姻家庭領域的政策和規定流于一紙空文。但太平天國運動仍然為中國婚姻家庭的嬗變以及婦女現代化發展發了先聲。此后,資產階級改革派為婚姻家庭的嬗變以及婦女現代化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資產階級改革派先是提倡通過反纏足和興女學來為婦女贏取解放之條件,更有明確主張社交公開、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此番思想言論更是將矛頭直指封建社會之下的一妻一夫制婚姻模式。與此同時,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在實際生活中以身作則履行著一夫一妻制的要求。但是,隨著戊戌變法的失敗,其主張落空,婚姻家庭的變遷也有所暫緩。維新派以救國圖強為目的,批判婚姻家庭領域種種弊端,指明了棄舊圖新的主要方向,當屬十分可貴。
進而到了辛亥革命,此時期以來中國婦女進入了一個較廣泛自覺參與政治活動的時期,以參與革命、興辦報刊、進行政治宣傳等各種形式的政治活動。女子參政一方面是婚姻家庭制度漸變的一個結果,另一方面更加加速了舊式封建一妻一夫制婚姻制度的衰落與轉型。以興辦報刊為例,這一時期的報刊大多數都揭露抨擊腐敗內政,關心國憂民難和民族危機,鼓吹民主共和,提倡男女平權。這些主張與婚姻家庭的嬗變息息相關。有如《神州女報》發出強烈呼吁:“作一個新婦女,應當有獨立的人格,應當和舊家庭決裂,進行女子家庭革命。”與就家庭決裂、驚醒女子家庭革命主要有兩層意義。就女性個體的發展而言,擺脫一妻一夫制的桎梏,從而促使婦女獲得現代化的發展;就社會層面的變革而言,作為社會基礎單位的家庭,其結構朝向現代化、平等化、民主化的方向發展,也講推動整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
由于啟蒙思想的灌輸,社會空氣得到初步的解放,加上五四運動中的社會經驗,使青年婦女有了一個“人”的自覺,顯著的結果是“社交公開”,及隨之而起的兩性“婚姻自主”的要求。這與傳統的舊式封建婚姻價值取向有著極大的差異。對此,民國十年(1921)八月號《家庭研究》,廖恕庵的文章,對傳統婚姻的控訴和對新婚姻辦法的建言,是以代表性的言論。其文章是“五四”新思潮激蕩后的表示,文章觸及傳統婚制的不合理,對新婚姻主張采自由婚——含婚姻自主、離婚自由、實行一夫一妻制——男女經濟獨立,小家庭制之實行,法律不能配合時代需要等,都曾是不少知識分子討論的結果。與此相類似的聲音為廣大青年所多發。由此,“五四”時期的新婚姻觀,已為知識青年群體所普遍接受。此一時期,有些許個別女子的遭遇,直接指涉婚姻自由及家庭專制問題,并引起了知識青年的熱烈而廣泛的討論。毛澤東、胡適等為其中發聲最強烈者的代表,他們分別撰文針砭封建婚姻制度的弊端,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振聾發聵。
至此階段,婦女們勇敢地沖破幾千年傳統意識的束縛。從不同國事到敢于出家門、校門,走上社會,參加社會競爭,做從前從未做出的事情,領悟以前從未有過的自我意識。種種跡象都是婦女解放與現代化發展的表現,而婦女從家庭邁入社會,最直接的原因和動力就來源于婚姻家庭制度的嬗變。
四、民初中國婦女解放及現代化發展的成果及趨勢
清末民初是中國歷史的變革期,無論政治、社會及文化上均有急劇的轉變。新思想、新文化及新觀念也接踵而生,婦女解放和現代化發展在新思潮提倡下興起。在經歷了辛亥革命,結束長達兩千余年之久的封建制度之后,中國婦女教育發展逐步贏得了各種有利因素。與之同時,婚姻家庭也逐漸朝著民主、自由、平等的現代化方向嬗變。“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更是為中國婦女解放和現代化發展鋪墊了思想和理論基礎,也同時醞釀了更加有利于其茁壯成長的環境。此當為中國婦女解放和現代化發展的開端。及至今日近百年的現代化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大抵都是得益于此根基的,并在此基礎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與改進。
參考文獻:
[1]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第3版[M].臺北:商務出版社,1970:221.
[2]鮑家麟.中國婦女史論集[M].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8.
[3]陳三井.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M].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114-195.
[4]鮑家麟.辛亥革命時期的婦女思想[G]//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79:290.
[5]黃嫣梨.中國婦女教育之今昔[G]//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272.
[6]陳東原.中國的女子教育——過去的歷史與現在的缺點[G]//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253-254.
[7]張樹棟,李秀領.中國婚姻家庭的嬗變[M].臺北:南天出版社,1996:215-237.
[8]廖恕庵.婚姻問題之一種主張[J].家庭研究,1921,(4):46-48.
[9]黃嫣梨.呂碧城與清末民初婦女教育[G]//中國婦女史論集五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91:235.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