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軍優良傳統是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深厚土壤。要充分認清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時代價值;認清我軍優良傳統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在我軍優良傳統中大力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扎實提高部隊思想政治建設水平,更好地為軍隊信息化建設服務。
關鍵詞:優良傳統;核心價值觀;培育
中圖分類號:E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9-0229-02
“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的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充分反映了我軍官兵與黨、人民、國家、軍隊之間的關系,體現了我軍的優良傳統、時代發展特點和官兵價值追求的統一。大力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是當前和今后部隊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抓好部隊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基礎工程,要緊貼時代發展、緊貼使命任務、緊貼官兵實際,引導官兵發揚我軍優良傳統,發揮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進一步振奮精神、強化使命意識、提高部隊思想政治建設水平。
一、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時代價值
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是我軍在長期軍事實踐和軍事生活過程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為廣大官兵所認同和接受的核心價值體系。是我軍官兵軍事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軍隊發展和壯大的精神支撐。核心價值觀的樹立與否是一支部隊軟實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尺度。在長期的軍事實踐中,軍隊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豐富著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形成了“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的當代軍人核心價值觀,這是我們人民軍隊的精神財富,是凝聚和激勵全軍官兵為實現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強大精神動力。
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解決了官兵在價值觀上的認同問題。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是一支軍隊文化認同的問題,其實質是在于認同什么。作為一種觀念,它是相對穩定的,作為部隊軍事文化的優良傳統,它又是發展的;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它具有民族性,同時它又具有時代性。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可以協調官兵的心理和行為,形成強大統一的精神支柱、價值追求和心理定式,為部隊官兵團結奮進提供動力源泉,推動部隊全面建設,增強全體官兵熱愛社會主義祖國、軍隊的聚合力和向心力,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維護世界和平和國家統一、反對霸權主義打下深厚的思想基礎,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最主要體現在軍隊的凝聚力上。由于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具有濃厚的理性色彩,能夠使軍隊全體官兵形成一種共識,有利于把全體官兵的意愿、利益和國家利益緊緊地結合起來,共同推進部隊的各項建設向前發展。同時,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能夠轉化為一種軍事文化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約束官兵的意識和行為方式。它不同于行政和法律等硬性控制手段,作為一種精神影響,它將規范和要求內化為官兵的實際行動,具有軟實力特征。軍人核心價值觀將全體官兵的個人行為導向黨、人民、國家、軍隊的共同價值目標,激勵官兵為實現黨、人民、國家的共同目標而努力奮斗,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所起的作用綜合起來形成了一種對國家、軍隊強大的支撐作用。
二、在弘揚我軍優良傳統中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
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反映了我們在建軍理論上的自覺,這是對我軍光榮傳統的科學繼承。核心價值觀是一個開放的價值體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它不是一個固定的體系,而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豐富的過程,需要結合時代精神和軍事實踐的要求賦予其新的內涵。
1.把握新軍事革命的發展趨勢。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一個時間概念,更重要的是一個要追蹤和到達當今軍事革命發展的程度和發展前沿,以人類文明最新成果和時代發展精神豐富我軍官兵核心價值觀,使官兵的價值取向、價值觀念與世界軍事強國軍人能夠并駕齊驅,走出具有時代特點和民族特色,又具前瞻性和科學性,符合我國軍人特殊身份的核心價值體系。自建軍以來,軍隊在黨的領導下,自覺踐行黨的理論,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己任,從無數的戰斗戰役和部隊建設中汲取精華,不斷探索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規律,構建為國奮斗的精神家園,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行了艱難探索。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軍事文化現象和軍事實踐問題,也是我軍優良傳統的傳承和發展問題。“正如建筑家在建立一座大廈之前,先要檢測和勘察土壤,看它是否能擔負建筑物的重量一樣。”[1] 不同的歷史時期,軍事實踐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孕育不同的價值體系。但我軍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不變,它伴隨著部隊的發展而發展。在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安全環境和國際環境發生了變化,我軍提出了“三個提供、一個發揮”的歷史使命。在今天,世界新軍事革命方興未艾,各國軍事建設進入了快車道,如何在世界軍事發展中立足,跟上世界軍事現代化潮流,圓滿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各項任務,需要強化的不僅僅是我們的軍事理論和軍事裝備,提高官兵的精神面貌、士氣凝聚力也是題中應有之義。深刻把握新軍事革命發展趨勢,不斷強化我軍優良傳統教育,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強化當代軍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提高部隊建設的現實需要。
2.迎接多元價值取向的挑戰。隨著社會的發展,全球化的日益深入,西方的各種社會思潮已悄然進入,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如何應對多元價值取向、抵制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牢固樹立一元價值觀,使全軍官兵始終成為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新世紀新階段軍隊建設的一項重大課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反映了新階段我軍優良傳統的發展和應對多元價值取向的自覺。多元價值取向的存在是一種客觀實在,是中國步入全球化,官兵精神領域必然要面臨的一個問題。開放社會條件下,市場經濟的確立,社會上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活命主義等腐朽思想,嚴重沖擊官兵的思想,動搖了部分官兵的理想信念,使一些官兵價值取向偏移、思想道德滑坡。在弘揚我軍優良傳統中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抓住了當前部隊思想政治建設的關鍵環節,是筑牢官兵思想防線、抵御不良思想侵蝕的有效手段。
3.確立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當代革命軍人的核心價值觀其實質是一種意識形態,其作用是實現全體革命軍人在價值認同上的精神統合。當代革命軍人不僅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更重要的是一個政治概念,它所強調的是在這個特殊群體中,全體人員時代性、先進性、軍事職業特殊性三者的統一,要求當代革命軍人以黨和全國人民的理想為理想,服務和保障這個理想的實現。在革命戰爭年代我軍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優良傳統,其終極目標指向是為全國人民謀福利、實現共同理想。優良傳統的傳承和發揚要適應世界發展、國家建設的形勢,不斷賦予新形式和新內容,為實現共同理想服務,離開全國人民共同的理想,便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今天,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要以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基礎,圍繞共同理想引導官兵樹立當代軍人核心價值觀,任何偏離,都會動搖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建立的基石。
三、在弘揚我軍優良傳統中大力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
1.強化軍史教育,在優良傳統的深厚土壤中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盵2] 軍史是建軍以來全軍官兵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奮斗史,是軍隊聽黨指揮的歷史、服務人民的歷史、英勇善戰的歷史,其中蘊涵著全軍官兵優良傳統的形成發展和傳承?;仡欆娛罚嗣窠夥跑妸^斗歷程可歌可泣,無數英模人物歷歷在目、無數次戰爭戰役驚天動地、無數次搶險救災感天動地。強化官兵軍史教育可以使官兵清晰的看到人民解放軍如何從小到大、由弱到強、逐步發展壯大,我軍官兵如何在優良傳統的感召下凝聚意志、匯聚力量開拓創新。學史明志、學史明理,在內容龐大、思想深邃的軍史中我們可以清晰的梳理出官兵的價值取向、精神追求,這些對于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具有深厚的實踐基礎和理論指導意義。
2.強化重大事件的宣傳教育,在優良傳統的現實表現中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重大事件(特指涉及部隊的國際、國內發生的重大事情)影響面廣,涉及各個階層,舉國關注,更加震撼當代革命軍人的心靈。無論是抗洪搶險、抗震救災,還是處突維穩等重大事件,人民解放軍英勇無畏的表現,是全軍官兵在新世紀新階段精神風貌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我軍優良傳統的積淀和外在表現。抓好重大事件的宣傳教育,可以樹立一面旗幟,指引全軍官兵奮勇前進。重大事件全面詮釋了我軍官兵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對新階段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3.強化典型引導,在優良傳統的人格化中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典型是軍隊時代的楷模,也是軍隊優良傳統的集中體現。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先進事跡,是激勵軍人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精神力量。英雄模范的崇高理想、高尚情操和感人事跡,能給人以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動力,對官兵的思想和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價值觀培育過程中,加大部隊典型人物的宣傳力度,對官兵正確價值觀的樹立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巨大的說服力。因為典型體現了一定時代的要求和所達到的精神境界,代表了正確的價值取向,人們從典型身上可以看到應當走什么樣的路,做怎樣的人。在實際工作中要善于總結和發現先進典型,及時抓住部隊建設的“亮點”,啟迪和激勵官兵,積極開展向典型學習的活動,把典型的崇高思想品德傳播到廣大官兵中去,變成每個人的自覺行動,變成官兵追尋的價值坐標。
參考文獻:
[1][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5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2.[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