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京劇文化不僅在應對現代教育產生的問題方面有其獨到之處,還可以在大學通識教育中較好的完成現代性轉化。以蘭州職業技術學院為案例,試圖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探索把傳統京劇文化注入到大學通識教育中去的方法與途徑。
關鍵詞:京劇文化;通識教育;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8-0314-02
一、現代大學教育的弊端與大學之本質的追問
中國現代大學建立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她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當中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弊端 [1]。
現代大學的教育基本都是專業知識,即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因為涉及到以后的“飯碗”,也最為學生所重視,然而它卻較少涉及引導學生進行價值判斷或道德判斷之內容。由于這些知識和技能與個體生命無關,所以到頭來大學生們又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對生命沒有了尊重和敬畏。有學者在調查中問及大學生“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大多數人“覺得活著沒什么意思”,其理想信念無非是“找一個收入高的工作”,過“實惠一點的小日子”,他們“最喜歡的事情”是:聊天、睡覺、打撲克、上網、打游戲。不難看出,為數不少的大學生缺乏本應具有的“放眼祖國,胸懷天下”的精神特質,這是典型的理想真空與精神貧血,這一切使得教育舍本逐末忘記了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與充實人的精神;現代大學教育的重任之一是培養具有自主意識的公民,但恰恰相反現代大學生普遍缺乏公民意識,部分學子甚至喪失了價值判斷與道德判斷的能力,“對真善美不知傾心歌頌,對假惡丑缺乏痛恨鞭撻,對良知、情感、追求真理等高尚情懷的漠視,沒有道德楷模,沒有‘上帝’,不懂得敬畏自然和生命。”
20世紀,著名物理學家布里奇曼說過這樣一句話:“要發現一個詞的真實意義,就應當了解人們用這個詞做什么,而不是對這個詞說了什么。”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對于我們今天在這里討論通識教育,也同樣是適用的[2]。
人們盡可以對“通識教育”下種種不同的定義,而且展開漫長的爭論,但這些爭論并無實質的意義。應當關心的是:我們為什么需要這個詞?我們準備拿它來做什么?或者,我們實際上正在拿它做什么?“通識教育”的到來,其本身就意味深長,它是在今天的時代處境中重新追問大學之本質的一種方式。時代把我們全都逼到了這個追問之中。我們或者提問,或者被提問。不管怎樣,我們在這樣的追問中都感到了尷尬。這種尷尬有其來歷,這來歷或許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今天,中國的大學教育正進入現代性之中”。人類世界進入近代以來,從社會生活的世俗化運動中產生了大學教育作為文化精神傳承與發展的基本方式,對于任何一個進入了現代化進程的民族來說,其社會生活的精神中心都發生了向大學的轉移。正因為如此,大學不僅是近代以來所發生的科學事業的共同體,它還是民族精神家園的守護者,即便它有時明確地采取了對本民族的某些傳統的批判態度,也還是通過這樣的批判擔任了精神家園的守護者。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凝聚著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對于天人之際的領悟和體驗,表達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生命自覺。這種生命自覺,歷史地展開為中國的文化生命道路。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處在這一道路之中。這絕不是我們的不幸,恰恰相反,它證明了我們是一個有能力為世界文明作出貢獻的民族。今天的全球化進程所要求的一切“進步”,不應當被理解為我們從這個道路中的出離。
那么,到底應該在教育中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呢? 筆者認為,傳統京劇文化不僅在應對現代教育產生的問題方面有其獨到之處,還可以在大學生通識教育中較好的完成現代性轉化。
二、“形于美,動于情,達于禮,致于和”的傳統京劇文化
京劇文化是綠色的、健康的,因為它保存了中國最優秀的傳統文化 [3]。
有人說京劇是一部關于中國社會歷史的百科全書。這部書里有很多東西,是在教人怎么去做人,怎么去做事,怎么去處事,怎么去使社會和諧,怎么樣使社會穩定。也有人說它言必“忠”、“孝”,行必“仁”、“義”,傳播了很多封建思想。實際上大家知道的,“忠”講的是一種忠誠,“孝”是在講孝道,“仁”是在講仁愛,“義”是講人與人之間真誠的情義。京劇所宣傳的,所教化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非常寶貴的東西。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之所以五千年連綿不斷地傳承下來,并且能夠在紛紜復雜、社會動蕩之中保持一種穩定向前的發展趨勢,不客氣地說,有賴于中國文化對我們的指點和指引。京劇本身就保留了這部分優秀的傳統文化,它把最美的東西,善良的東西,真誠的東西,通過舞臺傳達給觀眾。過去很多人就是通過京劇去學習社會歷史知識的,而且通過看京劇,獲得對生命、社會、生活的感悟。我們講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什么是特色,特色就是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特色,這一點大家心知肚明。京劇本身既是我們的國粹,又是我們的驕傲。在我們的社會當中,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它作為一種文化載體,還在影響著,甚至推動著我們社會的發展。
京劇文化符合我們傳統文化提出的“形于美,動于情,達于禮,致于和”的要求。它的形式是美的,不論是唱、念、做、打,都是美的,并通過這種美的形式去感動人,通過這種情感的促動,趨向“達于禮”,目的是要“致于和”。
我們的社會要穩定,而能不能穩定的關鍵是教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的時候拿著《琵琶記》告誡他的文武官員們:這個劇本都要看,它如布、帛、菽、粟一般須臾不可離。為什么,因為它是教忠、教孝的,沒有了忠孝,沒有了是非觀念,沒有了倫理道德,社會就是不穩定的。在京劇的舞臺上幾乎沒有一部戲不是在傳達一種教化功能。但是京劇的這種教化又是通過形與美,通過表演表現傳達出來的,而不是通過馬克思恩格斯所反對的“時代精神的傳聲筒”,就是在舞臺上、高臺上喊口號,說概念,它提倡的教化是“莎士比亞式的”,從生動的情節中自然而然地將思想傾向流露出來的。京劇多年來所重視的就是通過藝術寓教于樂。
真正的教育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要使我們的社會健康地發展下去,要認識文化,要認識根,文化是我們的根,是我們民族的根。海外一位華僑說得好,京劇就是我們所有華人的國際歌,聽到這種聲音,我們就能找到回家的路,就能找到同胞的門。傳統京劇文化在大學通識教育中的注入,可能會變成現代大學教育“歷久彌新”的新鮮血液,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傳統京劇文化注入大學通識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 一所名不見經傳,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學校。然而正是這個高等教育隊伍中的新兵,十幾年如一日堅持傳統京劇文化與大學通識教育的結合,堅持不懈地在辦學過程中傳達著一種教育者的責任 [4]。
從1997年起,蘭州職業技術學院深入挖掘傳統京劇文化的育人功能,讓京劇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宿舍、進教材,以京劇藝術的精髓——“精、氣、神”為載體,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懂禮儀、明是非、知美丑、識善惡,以此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這種學校教育的現代性轉化,既是新時期辦學思想的升華,更是文化自覺的具體體現。
在持之以恒的推廣中,蘭州職業技術學院注重營造濃厚的校園京劇文化氛圍,成立了京劇藝術團,在一年級新生中開設“京劇藝術課”。通過校園廣播、板報、學院網站、《學院學報》等多個領域介紹京劇知識,欣賞京劇藝術。聘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客座教授,通過研討會、講座、論壇等多種形式和渠道,讓師生們近距離感受名家的風范,京劇的魅力。學院還編寫了通識教育教材《京劇教育大學讀本》,選擇京劇藝術中體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唱段,讓師生在優美的唱腔和表演中體會高雅純粹、博大精深的京劇文化,使之接受一種沒有刻意營造、沒有呆板說教的德育和美育,寓德于美、彰美于德,把京劇文化融入到育人的全過程。學院曾兩度榮獲“金菊獎”。2006年再獲教育部“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果展示一等獎”。2008年教育部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高校校園戲劇節上,學院編排的京劇教育紀實劇《國粹礪人》榮獲最高獎。2009年學院教育文化交流團赴臺灣交流,《國粹礪人》唱紅臺北“新舞臺”劇場,“京劇文化大講堂”走進臺灣多所高校,贏得臺灣學界高度贊譽。2010年學院與臺灣南亞技術學院共同創編的“國粹礪人”之二——大學生京劇版《羅密歐與朱麗葉》,榮獲第二屆中國校園戲劇節金獎。
甘肅省委書記陸浩聽取學院辦學發展情況后指出:學院推行京劇文化教育活動,實際上是在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素質,走這條路是正確的,并為學院題詞“國粹礪人、文化立院”。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勵小捷在觀看《國粹礪人》一劇后評價說,這不僅是蘭州職院在京劇傳承普及上的貢獻,也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和探索。教育部思政司劉貴芹副司長在學院調研時說:“傳承以京劇文化為主的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新途徑,是一個非常有創新的舉措,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特色和品牌,值得認真總結和推廣。”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第5050號)以《蘭州職院探索以京劇為載體推進育人工作》為題進行了報道。2010年1月,教育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簡報》以《創新載體、創新內容、創新機制——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全方位探索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徑》為題,介紹了學院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況。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還以文化為媒,積極拓展與英、美、日、德、俄、泰、瑞典等國的交流與合作,選送50多名師生赴日研修,先后有70名教師接受德方培訓,與美國佐治亞州教育中心學校和日本國TBC學院建立了友好學院關系。
堅持傳統京劇文化與大學通識教育相結合,使蘭州職院走上了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跨越式發展的康莊大道。如今,學院特色文化、特色培養模式雙推進,招生、就業兩興旺。在校生從成立初期的170人發展到目前的7 000多人。
參考文獻:
[1]許蘭.傳統儒家文化在大學生通識教育中的作用和意義[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3).
[2]王德峰.通識教育與中國大學的文化自覺[N].文匯報,2009-01-10.
[3]吳江.京劇藝術是綠色文化藝術樣式(國家京劇院院長吳江在蘭州職業技術學院的講座)[Z],2009-12-31.
[4]侯若志.勇立潮頭唱大風:蘭州職業技術學院科學發展紀實[N].甘肅日報,2010-07-21.[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