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發展,博物館要由為“物”服務向為“人”服務轉變,博物館必須考慮觀眾的意愿,主動融入社會,拉近與公眾的距離,增強親和力,用優質的陳列展覽和服務吸引觀眾,增強陳列展示的可看性、互動性、通俗性,滿足社會大眾的精神需求。
關鍵詞:陳列展覽;展品;觀眾;“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8-0241-02
近年來,國際博協重新為博物館定義,新的博物館定義突破了過去那種過分強調收藏的認識,而從博物館服務社會的目標上不斷拓展,并且強調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博物館以得天獨厚的文物資源為依托,主要通過陳列展示將抽象的歷史知識及道德理論實物化、具體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博物館迅速從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觀眾提出博物館要讓我看懂的要求并不過分,博物館必須考慮觀眾的意愿,主動融入社會,拉近與公眾的距離,增強親和力,真正成為社會公眾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此,現代博物館人應具有開放的思維、開闊的眼界和開拓的能力,主動走下”歷史和藝術的圣殿”,以適應社會變革發展的潮流,用優質的展覽和服務吸引觀眾,增強陳列展示的可看性、互動性和通俗性。使博物館真正成為集學習、休閑和娛樂為一體的高雅的文化場所。
一、根據“三貼近”的要求,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的內涵,做好展覽的內容設計
1.廣泛調查,確定展覽內容。在舉辦展覽前,為了選擇適宜的展品,滿足觀眾的需求,可廣泛征集意見、電話采訪、調查表分析、文字研究和網上調研等方式,就博物館如何為教育服務、科學技術與博物館的結合及其觀眾的反應等一系列問題進行調查。并將調研結果作為選擇展品的重要依據。例如,筆者所在的南陽市博物館,由于展室設備簡陋,安防等未能達到展出一級文物的要求,出于安全的考慮,曾一度將《明代十八羅漢展》撤展,在2005年再次舉辦《明代十八羅漢展》之前,采取了征集群眾意見和調查表分析等方式,針對群眾的強烈呼吁,再次展出明代十八羅漢。由于符合了群眾的意愿,展覽受到了好評,很多人不止一次地來觀看該展覽。
2.要有鮮明的主題,彰顯的個性。主題是展覽的靈魂,是展覽能否達到目的、是否吸引游客的關鍵所在。如果說博物館是一個完整的商品,那么,陳列主題則是此商品的重要賣點之一,有了這個賣點,展覽的經營者、管理者就對如何宣傳、如何營銷心中有數。
3.在展覽設計元素上突出創新。傳統編寫中著重使用圖表、文物、照片等形式,現代展覽注重吸收多元展覽要素,如植入標語、口號、音像、原生態音樂等非物質文化的東西,加大展覽的視覺、感覺、聽覺的沖擊力,加大展覽對顧客的感染力、影響力。如我館的《漢代樂舞展演》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一種有益嘗試,漢代的七盤舞、長袖舞、建鼓舞、雜技,樂曲《蘇武牧羊》、《琴思》、《陽關三疊》等,以動態的、鮮活的、原生態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給觀眾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4.認真研究展品的組合,特別是文物和其他展覽形式的結合。震撼力、感染力不僅體現在現代化的展示手段上,好的展品組合也會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5.展覽計劃的設計與編寫還要考慮節奏與規模的控制,要合理設定展覽篇幅與段落,使用優美規范的展覽語言,使游客易聽易記,既獲得歷史知識又有所思考感悟。
6.關于展覽文字,要正確處理簡筆與繁筆的關系。所謂簡筆,就是指說明文字的精練,博物館的陳列說明文字,不同于文藝創作,它是在不以簡害義的基礎上的精練,如果精練卻未能盡釋文物的含義,那則是簡陋,是不足取的,同時,內容設計者要處理好文字說明與展品展示效果之間的關系,因為過多的陳列說明文字勢必會占據更多的空間,從而影響到展覽的整體效果。另外,在內容設計中不應忽視繁筆的作用,并根據內容的需要將其擺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所謂繁筆,主要是指對內容設計中的特殊部分給予重點的介紹,使展品能夠得到真正的解讀,陳列主題得到更加細致而全面的展示,展覽的信息量得以增加,從而使內容設計更加厚重。
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的運用,不僅僅是用來播放與主題相關的影視作品,或者是將展覽的內容制作成電子產品播放。眾所周知,觀眾不可能蹲在展廳完整地觀看一部電影或一集電視劇,也無須憑票入館卻只在展廳一角的熒屏上觀看展覽,這僅僅起到調節心情、滿足好奇心的作用。多媒體更多的作用,應是延伸展覽內容,增加與觀眾的互動,輔助展示實物無法表達的內容。
二、圍繞陳列展示舉辦相關活動,不斷提高觀眾的文化水平
陳列展示是體現博物館文化價值和功能的基本方式,是博物館與社會、公眾聯系的重要渠道。為此,博物館牢牢堅持“三貼近”原則,準確把握社會文化生活的新特點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在展示傳播的內容上、形式上應更加積極探索和大膽創新。如此,博物館才會成為文化教育和傳播的中心,成為公眾流連忘返的文化園地?!爸挥薪逃蔀閵蕵窌r,學習才能最有效、最持久、最真實”,這是多媒體影視教育遵循的原則。博物館應該好好向影視這樣的大眾傳播媒體學習,博物館不能設置門檻,不要給觀眾更多的看不懂的東西,不能長篇大論地教育觀眾應該怎樣。業內一位人士說得好:“文博界太需要交流活動了,因為無論你的研究多么高精尖,都需要大眾的理解和使用,你圈里再熱鬧,跟老百姓沒有關系……”,消除神秘感,會增進不少社會親和力,我們所做的事業會更貼近社會、貼近大眾,也就更能發揮多一些的作用。社會與大眾是我們的根,如果大眾并不欣賞,社會也不需要,我們就會失去存在與發展的前提。當然,博物館還要保持自身應有的文化地位和文化價值,博物館之所以在遺產界、文化界有一定的競爭力,有一定的魅力,就是因為他有一定的文化檔次在那里,不能把博物館降低到大眾文化,不能依靠這個來解決觀眾冷的問題,而是要提高觀眾的水平。觀眾在利用博物館的過程中得到提高,就會再來欣賞博物館。博物館應該有它自己的語境和環境,有它自己的狀態,如果博物館只是簡單地取悅觀眾,會把自己弄得不倫不類。博物館不光靠固定展覽、流動展覽,還需要圍繞陳列展示舉辦相關活動。我館是館、祠、園為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不僅要宣傳博物館文化,還承擔著對武侯祠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任,整個武侯祠古建筑群就是一個諸葛亮文化和三國文化的陳列展示,為了使這個陳列展示更加豐富、飽滿、生動,陳列設計人員花費了較大的心思。
為觀眾提供與陳展相關的衍生性娛樂項目,是博物館發揮文化休閑功能的手段之一,人們進博物館不僅只是為了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休閑娛樂,因此,應以陳展文物資源為依托,著力開發與展覽有關的衍生性娛樂項目,使博物館成為集參觀、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休閑場所??山Y合陳展設置陶藝、年畫制作室、書畫涂鴉室等互動娛樂區,使觀眾在博物館既能感受歷史文化的熏陶,又能通過手工制作等項目,得到休閑娛樂的滿足。
三、處理好邀請專家指導與組織群眾評議的關系
無論哪一種類型的博物館舉辦規模不等、內容不同、形式不一的展覽都要邀請有關專家進行論證和指導,并認真聽取和吸收專家的意見,按照專家論證的意見進行改造和完善,與此同時,博物館還要注意聽取群眾的意見,博物館服務對象的主體是廣大群眾,舉辦展覽的重要目的是發揮教育服務功能,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展覽也主要是提供給廣大群眾觀賞的,因此,展覽既要贏得專家的認同,又要獲得廣大群眾的認可,還要力求取得社會的廣泛認知,要處理好邀請專家指導與組織群眾評議的關系,既聽取專家的指導性意見,又廣泛聽取來自四面八方、不同層面、不同群體的建設性意見,這樣,辦出的陳列展覽才會是專家稱道、群眾喜聞樂見的好展覽。
四、要提升博物館服務展示水平,應該注重不斷提高適應群眾需求的應變能力
要提升展示水平就要研究和適應群眾的需要,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既有一個基調,又是動態的、多樣的。這就要求博物館有主動適應意識,研究群眾精神文化的變化和規律,針對文化的多元性與觀眾要求的多樣化,創新適應方式,對于基本陳列,要研究如何改變其多年不變的狀態,對于臨時展覽,要不定期地辦好、辦活。做到有重點、樹品牌、求長效。展覽中聲光電及多媒體的運用,高科技同場景、模型、展板、實物演示互動的結合都是為了讓觀眾參與展覽、讓觀眾成為展覽的主人,從而把參觀變成一種體驗、娛樂活動。另外,圍繞陳列展覽,為觀眾提供配套服務和多種陳展的文字資料,提供語音導覽器、電子觸摸屏及觀眾餐飲休息區,存包處等配套服務設施,滿足觀眾多方面的需求。
五、強化主動意識,改變坐等上門局面
博物館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群體的文化消費需求,不斷探索開拓博物館服務大眾的新形式,拓寬與社會溝通互動的渠道,可籌備各種內容的流動展覽,進社區、企業、學校進行巡回展覽。2005年我館的《南陽百年老照片展》,2007年的《CCTV2002—2006年度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事跡展》等在市區各主干道進行巡回展示,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博物館通過進行地方歷史、文物知識等內容的專題講座及科普教育,為社區及學校教育服務。通過網上發布文物,展覽資訊、網上辦展的形式擴大傳播的輻射范圍,使博物館能夠跨地域發揮作用,讓更多的人能夠通過網絡了解博物館的展覽內容,獲取各種知識。
總而言之,要想使博物館的陳列展示具有親和力,就需要陳展工作者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及時關注國內陳列界的新動態,力爭把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和新技術、新材料運用到陳列展示中,并且時時處處以人為本,根據觀眾的需求,制作出觀眾喜聞樂見的陳列展示,使博物館真正成為人們增長知識和放松身心的大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