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實驗法、對比分析法等,首先對間歇訓練法的特征和800米跑項目對運動員的體能要求與供能特點進行概述,然后將間歇訓練法在800米跑訓練中的正確應用和間歇訓練法在800米跑訓練中的優勢進行闡述,最后由通過對海南永豐中學進行800米跑訓練的同學的抽樣調查結果分析間歇訓練法的作用,并以證實間歇訓練法對于發展800米跑運動員的專項要求及發展運動機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間歇訓練法;800米跑;耐力素質;速度素質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3-0300-02
一、文獻綜述
1. 800米運動的項目特點。800米跑是田徑運動難度最大的體能類極限最強度項目。800米跑是在高乳酸條件下保持長時間高速度的項目,決定其成績的關鍵因素是運動員的速度能力和其供能系統的供能能力。提高800米運動的成績,必須對運動員進行最大乳酸訓練、乳酸耐受力訓練、運動員自身快速消除乳酸的能力的訓練和最大速度儲備的訓練以及力量耐力的訓練以充分發展運動員的糖酵解供能能力。
2. 800米跑供能特點。對中長跑項目來說,運動員體內能量的產生和運動員體內能量輸出快而持久是運動員取得好成績的關鍵。人們從理論上將有機體內的供能系統分為三種,即磷酸原系統供能、糖酵解系統供能、有氧氧化系統供能。10~15秒極量強度運動項目由磷酸原系統供能;糖酵解系統供能是在缺氧條件下由糖原通過酵解的方式供能;有氧氧化供能系統供能時間最長,但合成能量的速率比乳酸低一半。在實際的訓練和比賽中,800米跑既有以磷酸原—乳酸代謝類型的無氧代謝,又有以乳酸—有氧氧化代謝類型的混氧供能。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海南省海口永豐中學800米專項運動員,男生4名,女生兩名。平均年齡14歲。在校一直進行較系統的訓練,運動成績水平一般。其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1)文獻資料法。本文通過文獻檢索,收集了國內外有關中長跑的文獻資料,對目前800米跑訓練的方法和現狀有了一個整體的了解。(2)實驗法。在訓練計劃實施前,測量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專項成績等指標作為基本變量。在訓練中,為訓練計劃的實施進行控制,評價訓練課負荷的
表1 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表
大小、運動員承受能力和恢復狀況。在訓練實驗結束時測量同樣的指標,對相關運動指標、生理指標進行測試,通過實驗前后的指標進行比較,得出結論,以確定訓練方法的可靠性效性。(3)對比分析法。在理論上對使用間歇訓練法與不使用間歇訓練法進行比較,在實踐中將兩種方法進行應用,將2010年和2011年的數據進行對比得出結論。
三、研究意義
1.研究現狀。隨著科技在體育運動中的廣泛應用,推進了各項體育運動的成績。中國在運動的中高科技投入也逐年增加,其中在田徑運動的投入尤為突出,并有了顯著的成果。。
2.間歇訓練法的概述。間歇訓練法是指對多次練習時的間歇時間作出嚴格規定,使機體處于不完全恢復狀態下,反復進行練習的訓練方法。其基本類型分為三種,即:高強性間歇訓練方法、強化性間歇訓練方法和發展性間歇訓練方法。
3.研究依據:間歇訓練法對提高中長跑運動員成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訓練距離上進行分類:短距離間歇跑能有效發展中跑運動員的速度能力和速度耐力及沖刺能力;中距離的間歇跑對發展長跑運動員的速度能力和速度耐力有很大幫助,同時也能提高中跑運動員的專項耐力;長距離的間歇跑能提高長跑的專項耐力和混氧供能能力;變換距離的間歇跑,根據不同的需要能發展運動員的多項競技能力。間歇訓練法在中長跑訓練中應用非常廣泛,但在實際訓練中,間歇時間、間歇方式、練習強度、訓練距離、重復的次(組)數等因素都會對訓練的效果產生影響。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1.研究結果。在經過兩個月的時間,把間歇訓練法運用到實際的訓練中,通過這次系統訓練使永豐中學800米跑隊運動員的成績變化明顯(如表2所示):
表2 研究對象的運動成績提高表
2.分析。通過表2我們可以看出,2010年11月之前是未系統使用間歇訓練法,運動成績雖然有所提高,但并不明顯,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期間通過系統的間歇訓練法效果顯著。每位運動員成績都有明顯提高,這說明間歇訓練法是非有效的。
3.目前800米跑常用訓練方法的分析。800米跑項目已經經歷了多種訓練方法,各種訓練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800米跑運動成績,都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但是這些訓練方法對快速提高800米成績有一定局限性。(1)持續訓練法的局限性:不能用比賽那樣的強度訓練,因而不能給動員腿部肌肉群大強度的刺激,機體達不到近似比賽的狀態,長期使用單一方法,易形成速度障礙,不利于比賽時的加速。(2)法特萊克訓練法的局限性:跑的距離不準確,不能很好地培養運動員的速度感。難以正確地執行計劃,不能準確地、計算出各作業的運動量,不能對訓練進行很好地控制,對運動員速度素質的發展不足,尤其對中跑運動員的速度影響更明顯。(3)馬拉松訓練法的局限性:此訓練方法是大運動量訓練,運動量大,運動強度必然降低,所以對運動員的強度刺激較小。
4.提高800米跑成績的有效訓練方法。(1)有氧能力訓練。以有氧代謝為主的混氧代謝能力訓練,主要提高運動員在高速運動中通過有氧氧化合成ATP的能力,它是800米運動員進行最大乳酸訓練和速度訓練等大強度訓練的基礎。通常安排在準備期。(2)有氧無氧能力訓練。以乳酸供能為主的混氧代謝能力訓練,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氧代謝能力,是提高800米運動員供能能力的一種主要訓練手段。通常采用持續訓練法和重復訓練法,心率達到180~190次/分,運動時間一般控制在3~12分鐘為宜。通常安排在準備期的中、后期。(3)乳酸耐受力訓練。是發展800米運動員乳酸耐受能力的一種訓練方法。一般認為在進行乳酸耐受力訓練時,以血乳酸在12mmol/L左右為宜,然后在重復訓練時維持在這一水平,以刺激身體對這一血乳酸水平的適應,來提高運動員的乳酸耐受力。(4)最大乳酸訓練。是一種發展800米運動員乳酸最大供能能力的訓練。血乳酸在12~20mmol/L是糖酵解訓練最敏感的范圍,在訓練中要達到這一乳酸值范圍,必須經過多次重復訓練,每次的間歇時間又可以獲得合理的恢復。(5)消除乳酸能力的訓練。是為了提高運動員自身消除乳酸能力,對專項運動員成績的提高有很大幫助,通常采用大強度訓練使運動員機體的血乳酸水平達到較高水平,然后接中等強度訓練最后再進行大強度訓練的方法。(6)提高運動員的速度儲備,發展速度水平的訓練。高強度的速度訓練或無氧訓練不僅能提高運動員的速度能力,也是增強肌肉代謝能力最好的方法,還能使運動員保持較好的競技狀態。在發展800米運動員的速度訓練中,除發展磷酸供能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發展運動員的磷酸原與乳酸的混合供能能力。(7)力量耐力的訓練。對于800米運動員來說,發展無氧代謝能力是第一位的,力量耐力的發展居于第二位。力量耐力訓練不僅能提高運動員的力量,對改進跑的技術產生促進作用,更重要的是運動員使肌肉的代謝能力增強,防止訓練過程中受傷。通常采用循環練習法,以本人最大力量的30%~50%多重復時間長進行練習。
五、結論
1.間歇訓練法是指對多次練習時的間歇時間作出嚴格規定,使機體處于不完全恢復狀態下,反復進行練習的訓練方法。其特點是在訓練中依據運動員的訓練階段、競技水平等因素,科學地運用訓練學的原理,合理地選擇和安排不同性質和比例的訓練內容,以獲得最佳整體效應的訓練方法。
2.通過實驗對比研究分析得出間歇訓練法,是現代中長跑訓練發展的趨勢。
3.間歇訓練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科學地安排量和強度靈活地調節運動負荷訓練方法的優點和功能集中在一起,達到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穎.對800米跑訓練特點的研究與構思[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5).
[2]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137-162.
[3]丁月蘭,畢紅星.間歇法在田徑中的的運用[J].四川體育科學,2005,(3):54.
[4]徐連進,賈昌志.間歇訓練法的分類及其在中長跑訓練中的應用[J].田徑,2004,(3):44-45.
[5]馬云霞.從生理角度談間歇訓練法對中長跑訓練的作用[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9,(2):46.
[6]梅豪龍.間歇訓練法在800m跑訓練中的應用[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7,(5):126-128.
[7]任保國,陳東.論800m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的理論與方法[J].濱州師專學報,2000,(4):65-69.
[責任編輯 陳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