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工業產業競爭力主要由現實競爭力、潛在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三部分構成。通過對重慶市38類工業企業2009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并對各工業行業競爭力進行排序后得出結論:重慶市目前的工業產業的競爭優勢仍主要體現在重工業方面;支柱產業競爭優勢明顯,但對自然資源依賴性較強;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工業產業;現實競爭力;潛在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3-0153-03
一、區域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建立
區域產業競爭力表現在諸多方面,既包括現實的競爭力如產業產值總量、市場占有率、資源配置效率等,也包括潛在的競爭力如資產利用情況、就業人數等,同時,區域產業競爭力還受外部環境等的影響。因此,區域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應包括三個層次:現實競爭力指標、潛在競爭力指標和環境競爭力指標。其中前兩者屬于產業內部競爭力指標,后者屬于產業外部競爭力指標。
1.現實競爭力指標。區域產業現實競爭力代表產業在報告期時間點上的競爭力,是一個時間層面的顯性指標集,對區域產業現實競爭力的衡量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1)總量競爭力。總量競爭力是區域產業中最直接的競爭力。指標越大,則說明該區域的經濟實力越強。考慮到統計數據的可得性及必要性,在實際應用中,采用3個指標,即工業總產值(X1)、工業增加值(X2)、固定資產凈值(X3)。(2)市場競爭力。市場競爭力是區域產業最現實的競爭力。市場競爭力越強,就越能影響市場及競爭對手,對市場的支配程度就越大。因而市場競爭力是地區產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決定性因素之一,它的大小直接影響和反映著地區產業競爭力的大小。同樣考慮到統計數據的可得性及必要性,采用兩個指標,即產品銷售率(X4)、銷售利潤率(X5)。(3)資源配置力。資源配置力是指區域配置和使用各種經濟資源進行生產活動以求得最佳經濟效率的能力。資源配置力越強,就越能有效地利用區域所能爭取和控制的各種經濟資源,來提高該區域產業的經濟效率和技術效率,實現低成本、高利潤目標,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本文采用全員勞動生產率(X6)和成本費用利潤率(X7)來衡量地區工業資源配置力。
2.潛在競爭力指標。區域產業潛在競爭力代表一個時間點產業內部影響未來競爭力的隱性指標集,影響產業潛在競爭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資產利用力和產業社會競爭力。(1)資產利用力。資產利用力主要表現為對資產的使用情況,采用總資產貢獻率(X8)和流動資產周轉次數(X9)來衡量。(2)產業社會競爭力。產業社會競爭力是產業在對社會作出的貢獻、造成的影響方面表現出的競爭力。表面看產業社會競爭力對產業競爭力的貢獻并不大,但增強產業社會競爭力對促進社會穩定和協調發展有重大意義,而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將為產業發展提供越發優越的外部環境,從而促進產業競爭力的提高。因此,產業社會競爭力是產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用就業人數(X10)和利稅總額(X11)來反映地區產業社會競爭力。
綜上所述,區域產業競爭力主要由區域產業現實競爭力、潛在競爭力兩種因素決定。這兩種因素既是形成競爭力的決定因素,也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和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二、產業競爭力實證部分
采用上述指標體系,對2009年重慶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38個行業進行因子分析綜合評價。根據模型的構建需要,利用《重慶市經濟統計年鑒2010》計算各指標的相應數據,可得到評價重慶市38個行業產業競爭力的11個指標。在正式進入分析之前,對所有數據進行了標準化處理。
1.利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運用SPSS軟件對該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巴特萊特球度檢驗結果顯示KMO值為0.568,并且P(0.000)<0.05,說明該指標體系可以進行因子分析。根據累計方差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確定了4個主成分,根據因子載荷矩陣結果顯示分別為F1、F2、F3和F4。公因子F1在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凈值、就業人數、利稅總額等反映總量的指標所占權重較大,稱為產業規模因子;公因子F2在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等指標方面作用突出,稱為生產率因子;公因子F3在全員勞動生產率、總資產貢獻率、流動資產周轉次數兩項指標的權重較高,稱為資產利用因子;公因子F4在產品銷售率用率影響突出,稱為市場因子;這4個公因子可以代替評價產業競爭力的11項指標,基本反映評價的85.77%。
2.模型的建立,因子得分模型。根據因子載荷矩陣可以建立因子的得分模型。分別為:
F1=0.963X1+0.969X2+0.718X3-0.092X4-0.266X5-0.196X6-0.305X7-0.295X8-0.183X9+0.942X10+0.940X11F2=0.146X1+0.189X2-0.082X3-0.108X4+0.820X5+0.414X6+ 0.916X7+0.558X8-0.473X9+0.154X10+0.253X11F3=0.110X1+0.131X2+0.021X3-0.107X4-0.399X5+0.733X6- 0.156X7+0.685X8+0.587X9-0.002X10+0.047X11F4= -0.006X1+0.021X2+0.112X3+0.978X4+0.025X5+0.136X6+0.021X7+0.017X8+0.003X9+0.029X10+0.015X11
根據因子得分模型代入各指標對應數據計算得因子得分矩陣。并通過因子得分矩陣計算出各行業綜合得分。
行業綜合得分= w1F1+w2F2+w3F3+w4F4
可得:w1==0.475252
w2 ==0.252464
w3 ==0.16725
w4==0.105034
則,行業綜合得分=0.475252F1+0.252464F2+0.16725F3+
0.105034F4
根據該模型代入各行業因子得分可以計算出各行業的綜合得分分別為:
表1行業綜合得分與排名
三、結論分析與評價
由上頁表1可以看出,競爭力排名前五位的行業依次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排名后五位的行業依次是: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處于第二十位,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處于第二十七位。 因此,從所選擇行業產業競爭力的內部結構來看,重慶市2009年工業行業競爭力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競爭優勢主要集中在重工業行業。在前五位的行業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全部屬于重工業部門。位于第六名的通用設備制造業和第七名的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仍然屬于重工業部門。這與重慶市傳統的重工業優勢是相符的,分析結果表明重慶市工業企業目前的優勢仍然集中在重工業。
2.支柱產業競爭優勢明顯。汽車制造業和摩托車制造業是重慶市傳統的支柱產業。分析結果表明,重慶市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競爭優勢位居第一,且其綜合得分明顯高于其他行業。這與重慶市在汽車制造和摩托車制造方面的顯著優勢是相符的。重慶市是全國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基地,擁有全國第四大汽車制造廠長安集團,相關摩托車、汽車制造的關聯產業相當完善。這一切因素的集合形成了重慶市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突出優勢。
3.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空間巨大。從產業技術層次來看,重慶市的競爭優勢產業大多是技術層次不高的傳統技術型產業或者資源型產業,而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如通信設備、計算機、煤炭深加工等產業有所發展,但是其競爭力還比較弱小。這說明,重慶市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仍處在發展過程中,尚未形成相當的產業規模,產業帶動力也不強,尚難在工業增長中充分發揮先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重慶市統計局.重慶經濟統計年鑒2010[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2]侯景新,尹衛紅.區域經濟分析方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陳秀山,孫久文.中國區域經濟問題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責任編輯 吳明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