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發展背景、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就業促進與學生道路導向等方面比較分析了海峽兩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特征,并闡述了對中國大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建設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海峽兩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2-0262-02
一、臺灣“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發展背景分析
技術職業教育是臺灣近五十年來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已經是臺灣教育的“兩大支柱”之一。從臺灣技術職業教育的發展來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開始推動各項經濟建設計劃,技術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技術職業教育也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步伐而迅速興起;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這是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期,此時經濟建設開始需求高等技術人才,技術職業教育的結構發生變化,形成了以技術職業、專科技術職業和技術學院為結構的教育網絡,同時在20世紀80年代后,技術學院呈現量的擴張;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調整時期,臺灣大力推行職業技術教育,它對臺灣人口素質的提高以及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進入21世紀后,臺灣技術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在整合中升級、在升級中整合。臺灣已經成功地加入WTO,正在積極規劃和推動亞太營運中心或全球運籌中心,同時將兩岸經貿關系納入整體對外經貿關系中的一環,持續推動兩岸經貿發展,以利于體現經濟比較利益。在投資方面,基于經濟互補互利的考慮,國內企業紛紛赴大陸、東南亞等地投資,以建立橫向或垂直分工的國際產業分工體系,致使國內企業逐漸成為跨國性企業,不再單純追求出口貿易為主,形成了社會對于中高級國際貿易人才的迫切之需。
二、臺灣“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分析
具體而言,中國臺灣應用技術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目標體現了如下特色:(1)培養學生的“國際觀”。 如龍華科技大學的培養目標中提到“推動學生學習國際市場之研究與開發課題,以培養國際觀”;育達商業技術學院的培養目標中提到“培養具國際觀及實務經驗之國貿專業人才”。(2)重視實用技能的培養。(3)體現區域經濟的產業特征。育達商業技術學院的培養目標提到“特別加強當前趨勢產業及區域經貿的研討”。(4)培養誠信、勤奮及熱忱的工作態度。
三、臺灣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規劃與設置特點
1.課程規劃。臺灣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規劃體現了實務化、實用化、實作化和實習化,配合培育特色及目標,兼顧產業需求,大致可以分為四大學群:(1)語言應用學群:加強英語、日語的訓練,以應對國際化社會。(2)電腦應用學群:訓練同學熟悉各種電腦及網絡工具的使用,以應對信息化社會。(3)貿易專業學群:教授各項國際貿易專業理論與實務,培育能學以致用,符合社會需求的國際貿易人才。(4)一般商業及管理學群:教授各項商業及管理基礎課程,使學生能夠了解一般企業及社會整體形勢的變化。
2.課程設置。根據社會對國際貿易人才的技能需要設置課程,具體如下:(1)結合通識與專業:課程設置基本分為共同必修科目、共同選擇性必修科目、共同選修科目和專業必修科目四大類別。(2)整合理論與實務:在課程設置中很多課程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3)融合實務與實用:部分課程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和社會的要求有選擇性和針對性的開設,實用性強;同時英語課程相對較多,并且突出對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以適應國際交流的需要。(4)配合實作與練習:突出實際操作類的課程的比重,如電子商務課連續開設幾個學期,同時還有大量的實驗和社會實習,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3.課程特色。根據臺灣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整合的趨勢,在課程設置上除了開設一般經濟的核心課程外,也注重學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學生具備嚴謹的邏輯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將經濟思維應用于職場工作中。結合地區整體經濟發展的特色和產業界對人才的需求,不僅強調經濟領域方面的知識,還經常與企業界交流,并根據企業界的建議,讓學生研習相關課程,加強學生與業界的互動。突出英語教學,加強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適應國際交流的需要。
4.教學特色。在教學方面,突出學生技能的培養,并且與學生的就業崗位相結合。臺灣的技職教育非常重視學生的技能培訓,在實施課程時,有大量的操作練習機會。為了能讓學生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方面,在課程規劃方面,開設了國際貿易實務、通關實務、貿易經營管理實務、國際商務談判實務、國際商展實務、貿易專題制作等實務課程;另一方面,將搭配課程內容定期安排學生到臺中港、臺中關稅局、國貿局、外貿協會、世貿中心展覽館等地參觀。同時大力發展建教合作,重視與實務界的互動,提供機會讓學生到業界去實習,從實際工作環境中學得一技之長。具體而言在教學方面突出特征是:(1)教師安排課程內容以學生的需求為主,教師教學的好壞與否,由學生來評定,同時作為改善教學質量的重要參考依據。(2)聘請學識淵博的專業教師和業界人事參與教學,強化學生的學習成效。(3)加強學生外語能力及資料收集、分析處理能力的培養。(4)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團體活動和強調校園倫理觀,培養學生的集體協作觀。(5)強調實踐教學環節,著重培養理論與實務并重的專業經貿人才。
四、臺灣“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
從事技職教育的師資,有獨特的專業要求,不僅技能理論知識要具備,實際操作能力也要加強。因此,師資隊伍建設實行專業化,以便實現技職教育的品質化和精致化。教師專業化素質的提升,一方面強調專業教育,另一方面加強其技術能力的提升。同時,技職教師還要與業界合作,學術支援企業,企業配合學術,使理論與實務相互結合,互補有無。
五、臺灣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業促進與學生道路導向
1.就業促進。臺灣技職學校在促進就業方面有獨到之處,突出的做法就是:周密的就業輔導與親和的校友服務。臺灣的技職院校為了增加學生進入就業市場的競爭力,積極輔導學生加強各方面的專業技能,落實推廣技職證照制度。如制定“專業技能接觸學生獎勵辦法”,鼓勵學生在校期間考取專業類證書,并舉辦就業演講、職業傾向測驗、企業校友招聘會、第二專長培訓等一系列職前準備活動,加強輔導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進入社會做足準備。具體表現在:(1)就業輔導方面:開設就業指導講座和就業博覽會、設立專業技能杰出獎和建立對用人單位的用人信息建檔登記與就業圖書資料庫。(2)校友服務方面:切實做好學校為畢業校友服務和畢業校友為學院服務的工作。
2.道路導向。(1)升學方面:根據個人興趣與志向,加強基礎學科及專業能力,培植升學實力。(2)就業方面:培養專業技能,具備擔任國際貿易相關崗位的實務能力,成為外貿的優秀基礎人才。落實證照制度,符合就業市場需求。
3.畢業出路。(1)繼續深造:可報考經濟、統計、企業管理、國際貿易或國際經濟、金融、財務管理等領域的研究所。(2)公職服務:可報考財稅行政、金融保險、統計、經濟行政、國際貿易、企業管理、公平交易管理等類別的高普考試。(3)產業服務:1)金融相關行業:銀行、證券、期貨、投資顧問等產業分析人員。2)媒體工作:財經相關路線記者和國經編譯。3)商業:貿易、出納、會計、工商企業顧問。(4)自行創業。
六、臺灣應用技術本科“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對大陸的借鑒意義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臺灣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明確,課程設計合理、科學,教學過程注重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和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教學形式多樣化,對成績的評定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相比較而言,大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師資建設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今后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善。
1.確立符合實際的培養目標。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特點,決定了其培養目標應該是適應國際貿易和中國經貿事業發展的要求,具有較扎實的國際貿易和金融知識,有一定的涉外管理能力,至少能夠比較熟練地運用一門外語,從事工業企業涉外經營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實用型人才。所以,在培養目標方面,應注重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統一。
2.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設置應根據培養目標和專業方向為依據,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的課程設置原則,使課程體系更加科學合理,適應學生個性化的要求。同時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對理論知識的應用,注重素質教育,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一體,給學生提供一個實際操作的機會。在成績評定方式上,應改變傳統的考核模式,加強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3.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針對課程內容緊密聯系社會輿論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案例分析,鼓勵學生參加不同學科的講座,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加強院系之間和校際之間的交流,注重學生的實踐教學和社會實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潛力和熱情。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要使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辦得更有特色,更符合市場的要求,必須要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師既要懂得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又要有實際操作能力,還應該精通外語,以加強學生英語教學,提供學生對外交流的能力。同時各高校還應該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教師聘任制和全員聘用制。
參考文獻:
[1]譚以德.臺灣技術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兩岸的合作[J].臺港澳經濟,2005,(1):70-72.
[2]李志峰.臺灣高等技職教育體系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2,(6):118-120.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