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貧困難題制約了龍陵縣政府和人民增收脫貧,龍陵縣貧困難題的破解之道在于:振興縣域產業經濟、企業經濟、市場經濟,解決扶貧與新農村建設困境。這給予云南國家級貧困縣一些啟示。
關鍵詞:龍陵縣;貧困難題;啟示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2-0139-02
龍陵是國家級貧困縣,2009年財政收入為27 359萬元,GDP為23.02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31.89∶40.49∶27.62。按實際人均純收入低于1 196元的扶貧標準,龍陵縣有貧困人口13.42萬,占該縣農業人口的52.24%。經調查研究,筆者認為,龍陵縣貧困難題突出表現為縣域產業經濟、企業經濟、市場經濟未能興旺,扶貧和新農村建設存在困境。因此,必須振興縣域產業經濟、企業經濟、市場經濟,解決扶貧和新農村建設困境,才能破解龍陵縣貧困難題,這給予云南73個國家級貧困縣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破解龍陵縣貧困難題之道
1.振興縣域產業經濟。充分挖掘三次產業的潛力,走好產業化發展富民富縣的道路。(1)改變農業投入太低的現狀,大量增加資金、技術、服務投入;盡量推廣種植優質高產水稻、玉米、小麥等農作物;推廣豬、牛、羊、雞、鴨等畜牧良種,實現規模化、技術化養殖;大量增加茶葉低改面積,提高茶農收入;扶持“兩煙”種植,提高煙農收入;全縣農民最大的資源是山,應落實林改政策,多給予農民實惠,擴大核桃種植面積,搞好核桃加工銷售,盡量扶持貧困戶種植石斛、工業用大麻、草果、香菇等林業經濟作物,促使林產業成為促農增收的支柱產業。加大化肥、籽種、農藥等農資補貼力度;加強農業自然災害的防范和治理,搞好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建設;加強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術、知識素質培訓,形成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擅長經營的新型農民。支持涉農產業項目,發揮好涉農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的作用,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度,打造一些特色品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2)抓好環境資源保護工作,有效解決金屬硅、硅鐵、鋅等礦冶業和水泥、酒精、硫酸的污染破壞,處理建筑業垃圾;加大對中小型工業、建筑業特別是加工業的資金、政策支持力度,促進縣域輕工業發展;努力爭取國家、省、市和社會資金支持,發展龍陵縣工業和建筑業,搞好項目的規劃論證,把有限的資金投到最該發展的項目上,帶動民眾從中獲利。(3)爭取省、市政府投資黃龍玉,大力宣傳和推薦黃龍玉,確實把龍陵打造成黃龍玉第一縣,發揮出如翡翠玉石一樣的經濟社會效益;督導邦臘掌溫泉項目建設,抓質量、強服務、樹品牌,極力吸引國內外游客,帶動縣域相關產業的發展;爭取國家、省、市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聘請專家指導,盡快啟動龍陵松山抗戰遺址開發與保護項目,結合龍陵抗戰博物館和已修繕完成的董家溝日軍慰安婦遺址等,通過省市縣電視臺、電影、電視劇、報紙等媒介大力搞好龍陵抗戰文化的宣傳、表演,做“活”龍陵抗戰文化旅游產業,使之成為該縣具有第一吸引力和第一賺錢的產業。配套建設服務好、檔次適宜的旅店、餐飲、旅游紀念品、文化娛樂等服務業,發揮僑鄉文化、鄉鎮特色民族文化在縣域文化旅游中的積極作用,促進農民、農民工從文化旅游、餐飲、旅店、運輸等第三產業中獲利。
2.振興縣域企業經濟。(1)抓好縣域企業規劃與扶持,振興企業振興縣域經濟。扶持一些大中型企業、重工業企業發展,不輕視其他中小企業和輕工業的發展,在政策和資金、技術、稅收等方面加大對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的扶持力度;重視建筑業企業發展,發揮建筑業企業在縣域房屋、道路、電站等建設項目中的作用;重視扶持輕工業企業發展,大量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力發展交通運輸、餐飲、娛樂、商品貿易等企業,抓好旅游及旅游特色產品企業,營造優良的企業發展環境,促進企業健康發展。(2)加強政府與企業的合作,針對當地貧困人口、大學生、職業教育人員進行培訓,吸納他們到一些企業中就業,給予合理的工資、福利待遇,促其增收脫貧。(3)培養和造就大批有強烈社會責任感、能多為人民謀利益的企業經營管理者,抓好企業經營策略、經營效益、財務廉潔等事項,實行科學合理的管理和運作,調整企業利益分配格局,治理類似于龍頭企業效益豐厚、中上層管理人員獲利豐厚、職工及與企業相關聯的民眾收益少的問題。
3.振興縣域市場經濟。抓好公路、鐵路、水電站和電力改造、文化旅游等大額政府主導投資項目,促進投資市場、生產資料市場、消費市場的興旺,抓好縣域內外市場建設,促進縣域投資、消費、外貿市場的繁榮。(1)完善縣域內外硬件市場建設。抓好“千鄉萬村”市場建設,堅持鄉鎮集市規劃水平適度超前的原則,搞好集鎮供水、供電、排污處理等配套工作,改擴建縣、鄉(鎮)一、二級產品批發及交易市場,改變有形市場擁擠、混亂的局面;適當建設村、社(組)交易市場,繁榮農村交易市場。抓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保山通向東南亞第一市橋頭堡建設的戰略契機,提高道路等級,進一步降低縣外市場運輸成本。(2)完善縣域內外軟件市場建設。規范市場秩序,堅持落實減稅、補貼、優惠等政策,促進民眾增加消費和提高消費檔次;大力開拓縣外市場,促進畜產品、核桃、茶葉、糖、石斛、大麻、水泥、電力、硅等大宗產品外銷,抓住大瑞鐵路建設、緬甸至重慶石油輸入過境、很靠近德宏并與緬甸接壤等條件,打造商品貿易物流帶,促進縣域企業、縣鄉財政和民眾增收;加強市場供求信息收集和傳播,建立專門的市場交易組織,實現產、供、銷一條龍運作機制,確保市場供銷渠道暢通;培訓并帶領一部分貧困人口從事經商貿易行業,繁榮批發零售市場,促進貧困者增收致富。(3)采取合同交易和入保險等方式,協調企業、中間商和農民、職工的利益分配,確保產品優惠補貼措施的落實,確保產品供給不短缺,確保產品價格較好或合理上漲,增加企業和民眾的收入,有效防范和削弱市場風險,照顧農民、企業普通員工和小商小販多獲利益。總之,關鍵的關鍵是確保縣域產品產、供、銷暢通,確保產品價格較好或合理上漲。
4.解決縣域扶貧和新農村建設的困境。(1)提高人口質量,抓好智力扶貧。加強醫療衛生保健服務,做好疾病防控治療工作,落實計劃生育工作和貧困人口低保、醫保工作;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抓好“兩基”教育,抓好職業技能培訓教育,促使受培訓者依靠技能脫貧致富,改變因貧困而麻木不仁或者“智短”缺乏致富途徑的問題。(2)抓好稅收征繳,杜絕偷稅、漏稅,增加縣財政收入,增加縣政府扶貧資金投入;科學合理地規劃、論證扶貧項目,以項目的可行性、實效性去爭取更多的省、市扶貧資金投入,爭取更多的省外發達地區對口扶貧支持,爭取愛心人士和社會各界投入資金與技術扶貧。(3)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減少因災返貧、因產品價格低迷返貧問題。(4)依托煙草、核桃、畜牧、石斛、文化旅游、加工制造等產業和鄉鎮小城鎮建設、縣城功能區建設,抓實產業扶貧項目和整村推進項目,促進民眾增收脫貧。大力開展經營致富技能培訓,如經商貿易、運輸、建筑、修車、餐飲、旅游紀念品制作、民族舞蹈表演等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者向鄉鎮、縣城轉移,促進城市低收入者在縣內外創業致富,促使一些農民、農民工轉為市民。
二、龍陵縣貧困難題及破解的啟示
(1)云南國家級貧困縣存在一些共性與個性貧困難題且相互交織,使得貧困難題更加難解決。產業經濟、企業經濟、市場經濟沒能興旺發達,區域扶貧與新農村建設存在困境,這是縣域共性貧困難題;縣域交通區位條件差、少數民族以往一直貧困落后、能用于經營致富的資源貧乏等,這是縣域個性貧困難題;產業經濟、企業經濟、市場經濟委靡不振,以及縣域區位資源條件差、沿邊山區貧困等問題相互交織。(2)破解縣域貧困難題應抓好共性與個性貧困難題的解決。必須堅持強縣與富民相結合,大量增加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搞好促進農民、低收入者增收致富的產業項目扶貧開發;始終抓好支柱產業、龍頭企業、市場建設,極力促進產業經濟、企業經濟、市場經濟興旺發達,盡量吸納貧困低收入人口參與其中以求多增收、快速脫貧致富;擺脫扶貧與新農村建設的困境,大量增加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解決貧困人口的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問題,搞好能力素質扶貧;抓好交通建設,削弱區位劣勢。(3)云南貧困縣應當努力抓住中國扶貧開發、西部大開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云南省實施“兩強一堡”戰略的契機,盡力爭取國家、省、市的資金和政策支持,科學合理謀劃,振興縣域產業經濟、企業經濟、市場經濟,盡量瞄準貧困低收入人口,盡量吸納他們積極參與經濟社會建設事業并從中多獲利,實現富民強縣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龍陵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longling.gov.cn.
[2]張玉明.云南省抓好農業產業化加快推進“兩強一堡”建設[EB/OL].中國農經信息網,http://www.caein.com,2010-10-25.
[3]楊杰.全方位推動保山沿邊開放[N].云南日報,2010-10-13(9).[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