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志愿者精神是新時期服務社會的新生力量,而大學生志愿者正是其中流砥柱,但其服務機制仍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在對溫州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進行了比較全面研究、調查以及和其志愿者探討基礎上,將深入分析其存在缺陷和不足,及其可能完善其服務機制,進而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以更好的形象走進人們心中。
關鍵詞:溫州大學;青年志愿者;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9-0269-02
大學生青年志愿者行動倡導了一種精神,就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大學生志愿者行動是“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載體[1] 。每位志愿者之于社會,無異于滄海一粟,而正是這無數的滄海一粟,構成了川流不息,構成了波瀾壯闊。社會需要志愿者,人類的發展需要志愿者。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對溫州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及各個學院志愿者機構進行了較大范圍的調查。主要調查對象是溫州大學各個學院的志愿者、溫州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溫州大學志愿服務對象等。通過對這些群體的調查,收集溫州大學志愿者服務的資料和信息。
在2010年3月初至2010年10月初的幾個月調查中,我組成員結合文獻法、調查問卷法和電話訪談法等方法進行調查,并觀察在校服務隊發展動向,搜集相關資料。調查問卷主要針對溫州大學各學院志愿者、溫州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溫州大學志愿服務對象三個類別進行發放。我組成員通過電話問卷和直接做問卷的方式,向溫州大學各學院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協會負責人以及溫州大學志愿者服務對象共發放問卷500份。其中,向溫州大學各學院志愿者以及青年志愿者協會的負責人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59份,回收率為89.75%;向溫州大學志愿服務對象發放問卷100份,回收86份,回收率為86%。有問卷為423份。
二、調查與分析
(一)溫州大學志愿服務關注度及了解程度分析
學生們愿意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的前提是對志愿者服務有一定程度的關注,同時,也應對志愿者服務有較高的了解和認識。在對溫州大學的志愿者和青協負責人的調查中,我們發現24.19%的學生平時對志愿服務給予了很高的關注;56.23%的學生表示他們僅在看到有志愿服務的宣傳時才會對其產生一定的關注;而19.58%的學生表示他們平時并不會給予志愿服務多少關注。而當問及參與志愿服務的頻率時,30.24%的學生表示他們會經常參與志愿者服務;60.52%的學生表示他們會偶爾參與志愿者服務;而9.24%的受訪學生表示他們平時幾乎不參與志愿者服務。
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頻率與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關注程度幾乎是成正相關的。所以,如何提高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關注程度是我們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盡管溫州大學的對志愿服務的態度居中者居多,但是總的來說溫州大學學生對于志愿者服務的關注度還是較高的。
(二)溫州大學志愿服務機制、體制完善度分析
調查期間,我們結合資料對溫州大學志愿服務機制和體制的完善度進行了思考與分析。
1.管理條例。溫州大學校級青年志愿者協會有十分具體的管理條例即《共青團溫州大學委員會——青年志愿者服務中心工作章程》(以下簡稱《工作章程》),該章程對青年志愿者協會的任務、組織構建、監督管理等作了細致的規定。
2.獎懲機制。溫州大學校級青年志愿者協會的《工作章程》規定了志愿者活動的獎懲機制:校志愿者中心每年對下轄志愿者組織進行考核,對于表現突出的優秀志愿者組織予以表彰,對于表現突出的優秀青年志愿者予以表彰;對于違反本章程和中心相關規定的,視其情節輕重,交由溫州大學志愿者代表大會表決,予以相關具體處罰措施。
3.信息交流平臺。溫州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有專屬的網站,青協負責人會對其中內容進行經常性的更新。所以,溫州大學的志愿者服務活動的動向大多能在網站上了解到。除此之外,青年志愿者協會會定期舉行志愿者交流會和各個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間的交流。
4.組織結構。溫州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的基本組織分為校級和院級。18個學院的志愿者協會在校級青年志愿者協會的領導下活動。機構下設有各個理事會,內有理事長、干事。
(三)社會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態度
本研究小組在探討調研的過程中,也向溫州大學志愿服務對象分發了問卷,得到了較大的支持與鼓勵。本節從志愿服務對象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關注程度、大體印象以及志愿服務未來發展趨勢的想法等幾方面探討社會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態度。從數據中可知,志愿者服務對象對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的關注程度總體情況如下:對大學生志愿服務關注程度一般的人數超過了總人數的30%,居最高;而對大學生志愿服務不關注和不太關注的人數分別超過了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比較關注和非常關注的人數。從調查數據可知,24.48%的志愿者服務對象認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給人們創造了一個奉獻社會的好平臺,20.98%的志愿者服務對象認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是一個援助弱勢群體的良好機制,不過也不能忽視有15.38%的志愿者服務對象認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純粹是做宣傳、搞形式。
(四)構建高效學生志愿服務可持續性分析
志愿服務的可持續性包括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時間的長久性和服務項目的持久性。
1.高校學生在參與志愿者活動時有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與阻礙,首當其沖的是來自學習與經濟的壓力,其他的因素有家庭、生活、人際關系等,這個觀點得到了大學生志愿者及志愿者組織管理者的普遍認同。
2.在調查過程中,溫州大學大多數大學生志愿者認為參加志愿者活動對自身有不同方面的提升與幫助。具體到了解社會、實現自身價值、獲得學分、結交朋友和其他方面的人數分別占27.46%、6.14%、30.58%、16.79%、19.03%,可見有一大部分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活動僅僅是為了獲得學分,這就會使大學生志愿活動變成一種形式而可能無法落到實處。同時,我們看到為了實現自身價值而參加志愿活動的大學生所占比例最小,所以現今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可能大多數是抱著一種功利的目的而非實現自身的價值。
3.大學生志愿者通過自己的行動,把志愿精神傳播到社會每個角落,也散播了志愿服務的理念。在本組對大學生志愿者的問卷調查中,在問及一部分大一學生在大二、大三、大四時是否還會參與志愿者活動時,53.56%的大一受訪者表示他們還會愿意參與志愿者活動,19.26%的大一受訪者則表示不會再參與志愿者活動,而27.18%的大一受訪者表示無法確定是否會繼續參與志愿者活動。而在訪問的過程中,有不少的學生表示他們萌生了參與志愿服務的愿望,這是可喜的。在我們調查過程中,當問及影響大學生服務數量和質量的主要因素時,大學生志愿者們普遍認為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
(五)總結當前高校學生志愿服務機制存在的問題
志愿服務是大學生責任意識的體現,也是大學生自身全面提升過程[2]。自覺地服務他人服務社會,共同建設美好生活,是擺脫“百無一用是書生”這文弱形象的表現,是當代大學生成熟進步的重要標志。因此,我們迫切認為有必要改變當前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現狀、完善機制。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1.盡管志愿服務活動經常開展,但是社會的影響力和認可度不高。社會上少數人對志愿服務存在一定誤解和偏見。一方面,認為是搞形式、出風頭、撈榮譽,個別學校領導覺得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耽誤學習,是不務正業,因而不是十分支持。另一方面,社會上對高校做的一些志愿活動不是很看好,并認為有作秀的成分,在社會上沒有形成良好的影響力。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工作的積極性。
2.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和持久有生命力的服務項目,導致服務能力滯后,很多志愿者沒有足夠的動力去積極參與學校、協會組織的志愿活動,志愿服務的組織化程度不高,管理力量薄弱,導致志愿服務工作的經常性、持久性不夠,隨意性、突擊性特點突出。
3.資金的短缺是高校志愿者活動的主要障礙之一。一方面,作為一種公益事業固然要走社會化的路子,從而活動所需的資金支持的來源渠道比較單一,在初始階段還需要政府以及學校的支持。另一方面,志愿者組織籌集資金和財務管理的能力也有限,沒有通過聯系企業贊助等方式去充分發揮社會其他組織的力量。
三、建議
對于以上問題,我們有以下幾點建議:
1.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制度。三分鐘熱度,這是大學生現階段一個不可或缺的特點,因此 “有法可依”可以使大學生志愿服務正規化、有效化。另外,政府和社會應盡可能調動大學生志愿者的熱情與積極性。完善規范體制與機制,強化大學生的志愿活動動機。結合當前高校實際情況,完善相關規則體制,如加強注冊登記制度,建立活動服務考核體系,建立志愿者基金會,獎懲分明,也規范志愿者活動程序。
2.重視志愿者的上崗培訓。服務質量不高、專業化欠缺,這是志愿服務過程中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問題。因此加強對志愿者的專業化培訓尤顯得同樣重要。同事進行志愿者的自我保護教育與培訓,從而有效應對志愿者服務過程中出現的突發情況[4]。
3.加大志愿者服務的宣傳與交流。由于較多大學生志愿者和其服務對象以及其他社會公眾對志愿服務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加大志愿者服務的宣傳,從而更好地構建高校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再者,青年志愿者組織之間的長期、持續、頻繁的交流,能有效促進信息的流動,進而提高志愿服務的質量。
總之,大學生志愿服務需要得到行政組織、學校、團組織等的配合、宣傳、幫助與扶持,從而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樹立正確的服務意識,提高志愿服務水平,讓大學生志愿服務成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股年輕力量。
參考文獻:
[1]張晉.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管理機制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0,(13) .
[2]蔡建淮,李榮志.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路徑選擇——以南京N學院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8).
[3]張勖.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研究——中美比較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09,(12).
[4]邵政嚴.試論中國青年志愿服務的價值與影響因素[J].中國青年研究,2010,(7).[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