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對學生的學習,乃至日后良好的工作態度和生活態度的養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中學歷史新課改的大環境下,教師應提高對學生學習歷史的認識,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
關鍵詞:學習態度;中學歷史新課改;《歷史與社會》;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7-0298-02
一、對學生學習態度的認識
學習態度問題貫穿于一個人的學生生涯,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等階段都要涉及學習態度問題。初中學生由于生理與心理的發展,因而處于學習態度發展的關鍵時期。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必須把握學習態度的內涵和影響學習態度的主要因素。
(一)學習態度的內涵
學習態度是一種學習方面的內部狀態,是學習行為選擇的決定因素,是由習得形成的。說學習態度是一種“內部狀態”,是指它是一種反應傾向或反應準備狀態,是一種可能性,而不是實際反應本身;說學習態度是學習行為選擇的決定因素,是指它能決定學習者愿不愿意進行學習和完成某項學習任務;說學習態度是由習得形成的,是指學習態度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經驗組織或學習實踐逐步積累形成的,并通過學習者個體與所處環境的互相作用而不斷變化著的。
學習態度是由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為傾向持久系統三個部分組成的。認知成分是指學習者對學習活動的觀念和信念;情感成分是指伴隨學習態度的認知成分而產生的情緒或情感、價值觀,被認為是學習態度的核心;行為傾向是指學習者對學習活動企圖表現出來的學習行為意圖,它構成了學習態度的準備狀態。
學習者對某一方面的學習或某一項學習任務所持的態度不是積極的,就是消極的;不是正確的,就是不端正的。
(二)影響積極學習態度的主要因素
由于學習態度是學生對己、對人、對事、對物的以情感體驗為核心的內部心理傾向,因此,學習態度的形成與學習信念、價值觀、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等因素有關。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其中,價值觀是學習態度的核心(見下圖):
學習態度的結構分析圖[1]
1.學習信念。學習信念是學生在事實或推測到的事實的基礎上形成的。學習信念盡管是影響學習態度的重要因素,但是學習態度也會對學習信念產生反作用,影響到學習信念的實質內容 [2]。如消極的學習態度會對原來在事實基礎上建立的學習信念發生轉變,會重構為錯誤的學習信念。
2.價值觀。學習態度的產生和表現,經常是在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的 [2]。由于先期形成的觀念,代表著人們對自己和客觀世界的主觀認識。而每一個觀念,都把學習活動與一種積極或消極的價值歸因聯系起來。觀念歸因的價值或效果,也有助于使人們產生與之相對應的學習態度,如果學習活動確實具有這些被確定的價值歸因,則有關這一對象的總體學習態度也就確定了。學習態度總是反映著學習活動對學生個人具有的意義或價值。另外,價值觀通常與情感態度聯系在一起。
3.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引起、維持和促進行為的動力,它是學習態度結構中學習行為的具體表現,更多與實際行為相聯系。學習態度是學習動機的上位概念,是學習動機的基礎來源,是支配、影響學習動機的心理因素。人們對某種事物的態度,往往會激發出確定的某種動機。如果在態度的基礎上,產生了特定的活動動機,則一定會表現出相應的行為或行為傾向。同時,在某種動機的基礎上也能產生態度。如一個學生具有了較強的學習動機,就可能會表現出對具體的某門課程的積極態度[2]。
二、對學生積極學習態度的培養
隨著“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初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以“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為指導的中學歷史新課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外因,而學生個人是否愿意學習,換言之,學生是否擁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則是內因,也是最關鍵的因素。在中學歷史新課改的大環境下研究初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有其重要意義。
(一)《初中歷史新課標》與學生的學習態度
由于學習態度的核心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我們必須關注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
《初中歷史新課標》對初中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的目標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規定:“逐漸了解中國國情,理解并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作貢獻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巨大物質進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斷強化民主與法制意識。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3]
初一學生是第一次正式、系統地學習歷史,大部分學生對它很陌生。但是在系統地學習歷史之前,也有些學生會通過看《上下五千年》、《圖說歷史》之類的歷史讀物,了解一些歷史人物及歷史故事。有人通過教學實踐證明,這部分學生學習歷史興趣往往要高于其他學生,如果能恰當引導,這部分學生將會成為班內的學習骨干分子。他們渴望了解《初中歷史新課標》中規定的諸如“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巨大物質進步”、“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等內容,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民主與法制意識”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在自覺與不自覺中使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華,逐步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既然是初學,學生們會對歷史課程有些好奇,有種期待,這對于教師開展教學也是很有利的。然而,隨著歷史神秘的面紗慢慢被揭開,眾多的人物、年代、事件以及背景、過程、結果、性質、意義等等接踵而來。不少學生開始感到應接不暇,前學后忘。有些學生在歷史課上越來越心不在焉,教學狀況不容樂觀。
針對上述情況,國家進行了中學歷史新課改,試圖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
(二)積極學習態度的培養措施
1.充分發揮《歷史與社會》教材內容的思想性,講明學習歷史的重大意義,樹立學生熱愛上歷史課的學習信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不重視、不注意這一方面,即使使用的是新編的教材、最具思想性的內容,也會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教師在講授歷史課時,都應該在適當的場合下,把歷史學的理論、概念和史實同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結合,進行對比,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例如,我們在講“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等內容時,可以結合當前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現狀進行引申,這樣做一方面使學生更加關心國家和社會熱點問題,通過學習歷史來認識社會,認識自己,另一方面也教育學生通過學習歷史,體會以史為鑒的意義,學以致用,樹立起熱愛學習歷史的信念。
2.要用歷史學家的光輝業績教育激勵學生。歷史學家的偉大業績有著巨大的理性、道德的榜樣和激勵的力量。我們在講授歷史知識時,應當穿插講述古今中外的歷史大家的治學經歷、高尚品德。這樣做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激勵對歷史特別有興趣的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樹立起初中生對學習歷史是一種享受,學習歷史同樣能夠取得一番成就的價值觀,勤奮、刻苦學習歷史,從而促進初中生養成學習歷史的積極態度。
3.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探討歷史問題的活動,讓他們親身體驗獨立思考的喜悅,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較強動機。初中生比較活潑好動,教師可以因勢利導,讓學生積極探討歷史問題。在討論時,教師營造一個寬松、開放、和諧的討論氛圍,讓學生各抒己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對回答得較好的學生給予適當的鼓勵,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長此以往,就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升華為積極學習歷史的強烈動機,從而促進積極學習態度的培養。當然,學習不是游戲,不是娛樂,是一種勞動,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腦力勞動任務。在組織課堂探討時,教師應當注意,不要把教學過程變成了游戲和娛樂的過程,一味追求輕松、歡樂,甚至逗笑。要知道這樣的誤區,不僅會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會影響學生認真、刻苦學習品格的形成和提高。這不論是對學生在校學習和日后工作都將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以上的措施都是以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為核心進行的。我們可以結合當前熱門的情感教育來實施,改變只注重學生智商培養的傳統,走出一條既重視智育又重視情商教育的新路子。
綜上所述,一個人積極的學習態度可以遷移到日后他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工作態度和生活態度。在初中歷史新課改的宏觀背景下,初中生的學習態度對他們自身學業和品德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該加以重點培養。
參考文獻:
[1]Pennington,D.C.Essential social psychology,Edward Arnold Ltd.P60.1986.
[2]陶德清.學習態度的理論與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122-124.
[3]http://www.sysy2000.com/Html/jyll/100319725.html.[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