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鎮銀行設立近年來作為銀監會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項主導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通過對村鎮銀行經營面臨的困難、村鎮銀行設立方式的分析,對村鎮銀行能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進行了論證。
關鍵詞:村鎮銀行;中小企業融資;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7-0082-03
自2007年3月試行村鎮銀行以來,至2010年6月,全國已開業村鎮銀行214間,村鎮銀行已成為各種民間資本的追逐的對象,同時也成為各地方政府樹立金融政績,解決融資難的一個主要手段,事實上,在村鎮銀行的發展中,有著民間資本對金融行業不熟悉的盲目投資,也有著因不了解金融經營風險而來自的地方政府盲目引導。筆者認為,在我們真正認識村鎮銀行的經營風險,并找到一條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途徑后,村鎮銀行將成為各地方政府需要整理的首要金融機構。在下述的論述中,筆者將通過對村鎮銀行的經營所面臨的主要困難,以及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途徑,來論述。
一、村鎮銀行經營面臨的主要困難和風險
1.居民、村民缺乏對村鎮銀行的信任,形成村鎮銀行吸儲難:目前在村鎮銀行設立的地方,其針對的主要客戶群體是居民、農民,而居民、農民的儲蓄觀念比較傳統,特別是部分地區國內郵政支局、農信社等基層金融機構間歇性地會發生擠提事件,使居民、農民對一般商業銀行(特別是非國有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為發起人的村鎮銀行存在一定偏見,村鎮銀行在吸納存款時與國有商業銀行相比,缺乏令當地居民、中小企業的信任,吸儲難度較高,容易對村鎮銀行的放貸等經營業務和資金流動性、資本充足率造成不利影響。
2.由于農信社、城商行、郵儲銀行的客房戶群體與村鎮銀行存在一定交叉,村鎮銀行發放抵押貸款的幾率較小,如發放信用貸款,又由于缺乏相對的風險評估體系,總體上存在風險偏高的現象。
事實上,從國內現階段的金融機構布局來看,在基層農村、鄉鎮,基本上都有農信社或郵儲銀行,對于基層的傳統金融服務需求已基本滿足,在信貸方面,在見險可控的情況下,基本上滿足條件的需求客戶都能貸上款。特別是近年來,郵儲銀行在小額貸款方面的創新,已使部份需求客戶通過信用款貸上了款,就村鎮銀行而言,由于基資本金較少,使其抗風險能力少,且相對于郵儲銀行、農信社來說,還存在人才缺乏、經營沉淀少、風險評估體系尚未能完善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村鎮銀行在抵押貸款上的競爭、信用貸款上的競爭都相對于落后于農信社和郵儲銀行等基層金融機構。
例如,廣東計劃設立村鎮銀行的某縣,盡管全縣總體的存貸比較低(存貸比49%),但對中小企業容易發放貸款的農村信用社來說,存貸比已達到74%,接近監管上限,并且從當地了解的情況來說,有抵押物的人基本上都在銀行貸上了款,對于小額貸款公司的放貸對象和民間借貸對象,都是一些無法提供抵押物的客戶,因此,村鎮銀行進駐,如無產品上的優勢,與四大國有銀行競爭,特別是當地的農村信用社競爭,發放抵押貸款的幾率會較小。
村鎮銀行在信用貸款,也將面臨較高的個人違約風險,據該縣銀監局統計,在該縣,個體戶和個人經營貸款的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農信社身上,相對于全部貸款來說,其比率較低,2007年占9.47%,2008年占5.68% ,2009年占3.56%,但就相對于不良貸款中的占比來說,其占總不良貸款的比率基本在35%左右,是產生不良貸款的主要來源。村鎮銀行如果定位中小個體工商戶,則個人違約問題是其信用貸款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3.村鎮銀行同時將面臨信用環境帶來的系統性風險。村鎮銀行面對的客戶基本是農戶或個體經營戶,客戶群與信用社相似,但廣東某縣為例,該縣四大國有行都無不良貸款,不良貸款基本上集中在當地農村信用社,2007年至今都占全縣不良貸款總額的98%以上,至2009年底,農信社不良貸款占全縣不良貸款總額的99.8%,信用社不良貸款余額占信用社總貸款余額的9.76%,因此,村鎮銀行經營的信用環境仍有待提高、改善。
4.政府導向的政策風險,某些行業短期內可以在政府主導下快速發展,但由于政府導向或支持政策的取消,使村鎮銀行支持的這些行業內的小企業可能倒閉,加大村鎮銀行的風險。
5.結算渠道不暢順引起的經營風險,雖然人民銀行、銀監會《關于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有關政策的通知》(銀發[2008]137號)文件規定,符合條件的村鎮銀行可以按照人民銀行的有關規定申請加入大額支付系統、小額支付系統和支票影像交換系統,但該文件卻未能明確是直聯方式加入還是間聯方式加入,也未能明確“符合條件”的具體是什么條件,因此,實際落實比較困難,例如,廣東某村鎮銀行就遇此問題,據了解,其今年3月開業至今,結算渠道是以某國有大銀行為代理行進行結算,暫無自己的結算渠道。
6.人才缺乏、貸款調查手段落后或信貸調查無針對性導致的經營性風險。作為村鎮銀行,是近兩年的新興事物,其經營人員或貸款調查方法主要來自于發起行,但發起行的經營理念與客戶群體又與村鎮銀行有一定的差異,如對將這些經營方式移植于村鎮銀行,顯然不適合于村鎮銀行的經營。
作為村鎮銀行的經營定位,主要是針對小額貸款,事實上,小額貸款因其所面對客戶的特殊性,有著一整套不同于商業銀行的貸款調查、貸款風險評估方案,而這些,對于國內銀行來說,仍是一個探索階段,而作為村鎮銀行,無論從其經營人員的構成上,經營經驗的積累上,資本積累上,都無法承受對這些探索的風險,所以,村鎮銀行在經營過程中要么走商業銀行的經營方式,要么是走不太成熟的小額貸款之路,但無論何種方式所帶來的經營風險,都是村鎮銀行無法承擔的。
二、國內村鎮銀行的經營定位與原銀監會設想相背離
從銀監會來說,當初設立村鎮銀行,其主要目的解決金融欠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個體經營戶、農民、居民的基本金融需求,特別是融資需求。但是筆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目前大部分村鎮銀行的設立地與經營方式與銀監會當初的設想相背馳。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1.資本的逐利性,沿用商業銀行的經營方式,使村鎮銀行的經營偏向城鎮有實力的企業或個人。現階段,國內村鎮銀行的股東構成模式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或信用社作為發起行,但不是絕對控股的股份制村鎮銀行;第二類是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或信用社作為發起行,并由發起行絕對控股的股份制村鎮銀行;第三類是發起行全資控股的村鎮銀行。
從上面三類村鎮銀行的股份構成中,我們不難看出,作為村鎮銀行的主要資金構成,是商業銀行的資本、或民營資本,而現階段,作為村鎮銀行在經營上不能享受與信用社同樣的所得稅減征50%的稅收優惠,更無法享受國家其他任何補貼,放在村鎮銀行身上的卻是沉甸甸的社會責任——解決欠發達地區的融資難,這與構成村鎮銀行的資本的逐利性是相矛盾的。另外,村鎮銀行的經營人員、經營方式大部分是從現有的商業銀行遷移或移植而來,使其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面向中小企業或零碎客戶的需求。例如,廣東某村鎮銀行的人員構成,除部分一線員工外,基本是來自發起行或大型商業銀行,同時其所開放經營的金融產品基本上是發起行的復制。因此,資本逐利性和缺乏村鎮銀行獨有的經營方式,使村鎮銀行的經營方向和客戶定位群體與銀監會最初的設想背道而馳。
2.村鎮銀行風險承受能力的弱小,使其不能支持融資困難的企業。雖然,國內的議論普遍認為存在國內小企業融資難、農民融資難等困難,但筆者認為,事實上,有實力的小企業、個人、有抵押的小企業、個人并沒有存在融資難的問題,最多也是存在融資額度不足的問題,究其原因,近年來銀行對風險管理的認識加強,對一些有風險的行業或企業加強了風險的管理,并且從自身的風險承受力考慮,限制了部分企業的融資額度,或限制了部份企業的融資,從而形成了普遍認為的融資難。因此,從實際上來說,未能從商業進行融資的企業或個人,要么是企業本身抗風險能力較弱,要么是企業本身處于產品研發階段,具有不確定性,要么是企業所在的行業具有極大的風險性。所有這些這些特性都與商業銀行穩健經營的理念相背馳,因為銀行畢景不是風投機構,其所追求的是穩健的利潤。何況,對于只有幾億注冊資金的村鎮銀行,其本身抗風險的能力就非常弱。以國內經營較為成功的中山小欖村鎮銀行為例,其三農貸款也僅僅占總貸款的16%,而且這些三農貸款基本上都是三高農業貸款,相對來說,這部分三農貸款在商業銀行的融資也相對容易。
3.政府觀念的錯誤認識,使村鎮銀行設立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其設立點和服務范圍與銀監會設想相背離。政府觀念的錯誤認識,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對村鎮銀行經營定位的錯誤認識,認為村鎮銀行的經營類似風險投資,貸款條件比國有商業銀行寬松,認為有了村鎮銀行就一定能解決所轄地區中小企業、居民融資難的問題。二是對銀行業經營的風險認識不足,過高地評估了村鎮銀行的風險承受能力,三是認為設立村鎮銀行是政績的體現。事實上,村鎮銀行經營的方式不僅是銀行的經營方式,而且可以說是銀行中的承受風險最受弱的銀行,其經營的不穩定,容易引起一系列的民眾問題,也不一定能解決所轄地區中小企業、居民融資難的問題,因此,如將其認為是政績的體現是政府觀念的錯誤認識。
4.發起行利用設立村鎮銀行,變相異地開分支機構,使村鎮銀行的設立點和服務范圍與銀監會設想相背離。由于銀監對對商業銀行異地開設分支機構有相當嚴格的要求,而村鎮銀行的要求較為簡單,使部分商業銀行通過在異地開設村鎮銀行,達到在異地開設分支機構的目的,這勢必形成在選址、經營方式、目標客戶群等方面與村鎮銀行的設立點和服務范圍與銀監會設想相背離,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三、解決中小企業、三農融資難方式的探討
銀監會當初設立村鎮銀行的初衷是解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融資難,金融服務欠缺的問題,所以,對村鎮銀行設立的準入門檻也相對較低(注冊資本最低要求為100萬元),正如前面所述,村鎮銀行在經營中,由于民營資本的引進,政府觀念的認識錯誤,民眾對村鎮銀行的信任度等問題,使村鎮銀行的經營要么陷入困難,要么與銀監會的原初衷相背離,如杭州聯合農村合作銀行旗下的村鎮銀行——長興聯合村鎮銀行,是目前經營得較為成功的村鎮銀行,其注冊資本是8 000萬元,其所堅持的是“貸農、貸小、貸散”的市場定位,但實際調查中,發現其與當地的農村合作銀行與城商行仍是主要的競爭對手,換言之,仍不能真正解決部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綜上所述,村鎮銀行的設立不能成為解決金融欠發達地區真正的有效辦法和手段,相反,由于其與普通商業銀行一樣的經常方式(吸儲、放貸),如出現經營風險,則會出現影響儲戶資金安全、接受貸款企業不能正常使用貸款資金等一系列問題,深遠之,則有可能產生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成為當地政府、發起人、參股股東的包袱,成為當地政府要小心處理或清算的金融企業。使當地的金融企業形象受損,這些在前期的城市信用社關閉和部分商業銀行清算中已有先例。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措施加以實施:
1.通過稅收優惠手段,鼓勵股份制商業銀行在金融欠發達地區設立分支機構,以解決金融欠發達地區的金融需求。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紛紛退出農村市場,使本來就欠缺金融服務的地方更加缺金融服務,而部分地區,同于經濟欠發達,邊農村信用社等基層金融機構也加入了退出行業,究其原因,主要是這部分地區有金融需求,但管理成本大,利潤小,因此,政府可以通過稅收優惠手段,鼓勵商業銀行在這部分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如可以規定商業銀行在某地設立分支機構,并辦理多少中小企業貸款,可以獲得減免部分稅收。
2.通過設立政府保證金,鼓勵商業銀行創新金融產品,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商業銀行不愿對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小企業融資的風險大,因此,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設立政府保證金,與商業銀行共同聯手,創新金融產品,放大保證金的作用,在政府作為保證人、并有貸款保證金到位的前提下,鼓勵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三農貸款。
3.探討貸款保險制度,鼓勵保險與銀行業聯手共同承擔貸款風險,分享收益。事實上,現在大部分商業銀行在對無抵押的中小企業貸款時,往往要求擔保公司的參與,而擔保公司的費率普遍較高(廣東現階段的費率約是一年其貸款額的3%,并需提供一定的保證金和反擔保),因此,在中小企業普遍接受擔保公司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探討引進保險公司,與銀行共同開發銀保產品,在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情況下,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村鎮銀行由于其規模、資金來源、經營管理方式、風險承受能力、人才等一系列問題,很難從根本上解決金融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相反,可能會因為經營的不慎,引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要解決金融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村鎮銀行的發展不是一條長久之路,而通過稅收政策、財政手段、銀行聯合等一系列的措施才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方法。
參考文獻:
[1]丁璨.中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23):212-213.
[2]張吉光.村鎮銀行面臨六大難題[J].銀行家,2010,(10):114-116.[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