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所闡述的生產和分配的關系入手,分析馬克思通過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持的三位一體的分配理論和分配決定論的批判,揭露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闡明了生產決定分配的原理的過程。從這一領域內資產階級經濟學到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轉變過程可看出,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體系是徹底的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體系,是政治經濟學領域內的一場革命,具有偉大的革命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生產;分配,分配決定論;革命意義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4-0001-02
1843年10月,馬克思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在長期研究的基礎上,“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形成了,“導言”是它的開頭部分。在手稿的基礎上,馬克思于1859年整理出版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一書,因此,人們稱成書之前寫的這個“導言”為《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意思是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政治經濟學觀點,從而闡述馬克思的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觀點。在此,從《導言》中所闡述的生產和分配的關系入手,分析這一領域內,從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到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轉變是如何完成的。
一、三位一體分配論
在《導言》中,馬克思闡述了生產決定分配的原理,批判了庸俗資產階級經濟學的三位一體的分配理論和分配決定論,戳穿了這種分配理論的虛偽性。
三位一體的分配理論認為,地租是土地的產物,工資是勞動的產物,利潤和利息是資本的產物,把土地、勞動和資本既看做是生產要素又看做是收入源泉。這種分配理論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所有分配理論的基礎。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奠基人亞當·斯密對此做過詳盡的闡述,他認為:“年產物的全部價格,自然分解為土地地租,勞動工資和資本利潤三部分。這三部分,構成三個階級人民的收入……勞動的全部生產物,未必都屬于勞動者,大都須與雇用他的資本所有者共分。一般用于取得或生產任何一種商品的勞動量,也不能單獨決定這種商品一般所應交換、支配或購買的勞動量。很明顯,還須在一定程度上由另一個因素決定,那就是對那勞動墊付工資并提供材料的資本的利潤。”[1]240
亞當·斯密對三位一體的分配理論的詳盡解釋,在資產階級經濟學學家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幾乎每一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都接受了這種理論,并將它繼續發展。
新古典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維克塞爾聲稱:政治經濟學的概念本身意味著一項“徹底革命的綱領……工人和生產資料是分別獨立的要素,但全部處于同等地位中……不論是一個地主用工資雇用工人,還是工人用地租租賃土地,工資和地租的水平總歸是一樣的。”
新古典經濟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克拉克則提出了“最后生產率規律,即:將勞動創造的給予工人,將資本創造的給予資本家,將協調作用創造的給予企業家”。
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由于自身的階級局限性,始終沒有能夠突破三位一體的分配理論華麗的外表而研究其本質,沒有能夠指出這種理論的虛偽性之所在。
馬克思戳穿了這種理論的虛偽,認為這種理論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他指出:“分配關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現為生產要素的背面。個人以雇傭勞動的形式參與生產,就以工資形式參與產品、生產成果的分配。分配的結構完全決定于生產的結構。分配本身是生產的產物,不僅就對象說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說也是如此。就對象說,能分配的只是生產的成果,就形式說,參與生產的一定方式決定分配的特殊形式,決定參與分配的形式。”[2]13
換句話說,馬克思從根本上指出三位一體的分配結構并不是一般的、自然的規定,也不是經濟運行中必不可少的條件,它是由資本主義的生產結構決定的,生產資料、土地和勞動在任何時候都是生產要素,但只有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它們才變成資本、大地產和雇傭勞動。而資本家則憑借手中掌握的生產要素,對勞動者進行剝削,獲取利潤。
馬克思不僅通過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所持的分配理論的批駁,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而且通過對分配決定論的批判,澄清了生產和分配之間的本質關系。
二、生產決定分配論
亞當·斯密認為:“一國年產物的普通或平均價值是逐年增加,是逐年減少,還是不增不減,要取決于這一國家的年產物每年是按照什么比例分配給這兩個階級的人民。”[1]49大衛·李嘉圖在說了同樣一段話后斷言:“確定支配這種分配的法則,乃是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問題。”[3]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觀點,就是認為分配決定了經濟的發展,“專門把分配規定為經濟學的對象,因為他們直覺地把分配形式看成是一定社會中的生產各要素借以得到確定的最確切的表現”。[2]13
馬克思批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這種分配先于生產并決定生產的錯誤理論,闡述了生產決定分配的原理。
馬克思認為:“在單個的個人面前,分配自然表現為一種社會規律,這種規律決定他在生產中的地位,他在這個地位上生產,因而分配先于生產。”[2]13人們的社會地位是由生產結構決定的,如果不是資本主義制度,勞動者就不可能被分配為雇傭工人。所以,不是分配決定生產,而是生產決定分配。分配表現為生產產品的分配。在產品分配之前,先有生產條件的分配。生產條件的分配“包含在生產過程本身中并且決定生產的結構,產品的分配顯然只是這種分配的結果”。[2]14馬克思進一步指出,正是因為沒有充分理解生產條件的分配,李嘉圖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不是把生產而是把分配說成現代經濟學的本題”[2]14。
馬克思認為,參與生產的形式決定參與分配的形式。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們依據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進行分配,相應地取得地租、利潤和工資。所以,分配結構完全取決于生產結構。
馬克思還進一步分析了生產要素的分配即生產結構本身是如何決定和變化的。他認為:“生產要素最初可能表現為自然發生的東西。通過生產過程本身,它們就從自然發生的東西變成歷史的東西,并且對于這一個時期表現為生產的自然前提,對于前一個時期就是生產的歷史結果。它在生產本身內部被不斷地改變。”[2]14
馬克思批判了分配決定論,指出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錯誤所在。理論聯系實踐,闡明了生產決定分配的客觀原理。
三、偉大的革命意義
生產和分配的關系問題只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馬克思研究這一問題時所采用的思想體系、階級立場、觀點和方法等,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內具有革命意義。
英國現代著名經濟學家瓊·羅賓遜是一位忠實的凱恩斯主義者,也是英國“新劍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但是,她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上,對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產生了狹隘的曲解。她認為:“馬克思依據他自己的歷史哲學,重新表述了李嘉圖的分析。在一個集團之內,觀點也有重大的分歧;相對斯密來說,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被同時代人認為是“新經濟學”。而馬克思則往往惡意地摒棄他的前輩的思想。但是這個集團的所有作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根本思想體系,雖然他們的經濟分析的方向和結論往往不同。”[4]
瓊·羅賓遜沒有考慮到,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體系與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派的思想完全不同,它是徹底的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體系。馬克思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對古典經濟學派進行批判,是在一個全新的思想體系的基礎上,在不同的階級立場上對原有思想進行駁斥,具有政治經濟學方面劃時代的革命意義。
在生產和分配的關系這一問題上,資產階級從主觀唯心主義出發,力圖證明分配決定生產,而分配則由社會意志決定,其根本目的就在于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似乎只要社會公正、分配合理,生產就可以發展。馬克思則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從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結合嚴密的論證與大量的客觀事實,證明了生產決定分配,分配形式取決于生產形式,生產形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僅闡明了生產和分配的關系這一問題,而且也構建了完整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因此,無論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的所有內容里,還是只涉及生產與分配的關系的內容中,馬克思所論述的一般原理是對資本主義經濟的長期科學研究的成果和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徹底批判,是對政治經濟學對象和方法的偉大變革,是政治經濟學領域內的一場革命,具有偉大的革命意義。
結語
從微觀方面看,生產和分配的關系具體體現了從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到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轉變過程,體現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具體含義。從宏觀方面看,《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為馬克思的另一部巨著《資本論》提供了思想體系和寫作方法,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建立,打破了往日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一統天下的局面,其具體的轉變過程值得深入研究,對我們學習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觀點有巨大的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2卷.
[3] 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3
[4] 瓊·史羅賓遜.現代經濟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