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流行寫“微博”,有的紙媒也喜歡刊發“微博”,希望微博寫手們能從古人“短信”中“學其短”。
神農架有個地方叫古廟埡,那里有座紅蓮寺,寺里有個觀音堂,堂里有塊石碑,銘記著清朝同治二年當地百姓捐資修路的經過。令人嘆服的是,這幾句碑文干凈簡練,只用了十六個字,就把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要道崩陷,行人險阻,因捐資財,重為修理。”這幾行碑文實在可入選鐘叔河先生的“學其短”集萃之中。
古人文字的簡約之美和生活情趣,真是讓人佩服得無話可說。五代十國時吳越國的國王,他的夫人回娘家住了些時日,國王想她回來,就捎去一封短信,只九個字:“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意思是說:田野壟頭,花都開了,你也該慢慢收拾一下回來了吧?寫得真好。放進現代人的手機短信里,也是逸品。
東坡尺牘里有一則《與毛維瞻》:“歲行盡矣,風雨凄然,紙窗竹屋,燈火青熒,時于此間,得少佳趣。”區區二十四個字,卻把一種孤寂中的心境寫得活靈活現。
如此意趣,在晚明時的文人莫秋水的一封《與友人書》里,也表達得簡約而雅致:“仆平生無深好,每見竹樹臨流,小窗掩映,便欲卜居其下。”還有一封致友人的短簡,只六個字:“蕙何多英也,謝。”意思是說:送來的蕙蘭,花開得又多又美,真是太感謝了!這實在比現代短信還要簡約。
大書法家王羲之留在《全晉文》里的“雜帖”有五卷之多,其中有許多漂亮的短信。有一封上說:“不審復何似?永日多少看未?九日當采菊不?至日欲共行也,但不知當晴不耳?”意思是說:近來還好吧?不知你是怎樣消磨漫長的時日的?初九那天還會去采菊花嗎?到時候我很想和你一同去,只是不知道天公是否作美?此中情致,與另一位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寒食帖”,堪為雙璧:“天氣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只數日間,得且住,為佳耳。”用白話文說就是:天氣不太好,你一定要走嗎?再過幾天就是寒食節了,不如再住幾天,好嗎?這封短簡不僅文美,字也是傳世的絕品。
東晉詩人陶淵明,為人為文,意氣怡然。讀他的尺牘,卻也時見人情練達、文字簡約之美。義熙四年秋天,他離開九江到彭澤去當縣令。期間他從彭澤派回一名男仆,幫助在老家的兒子料理砍柴挑水之類的雜務,同時給兒子寫了一封簡短的家書:“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這里的“力”,即指這名可干些砍柴挑水等“薪水之勞”的力氣活兒的仆人。令人感動的是,這位大詩人兼縣令在顧憐自己兒子的同時,還不忘叮囑兒子,要想到這名仆人“亦人子也”,也是人生父母養的,因此應“善遇之”,即好好對待人家。
如此善良寬達的心胸,如此情理并茂而又簡約的文字,許多現代人恐怕是難以企及的。遙想古人,能不羞慚?
編輯/王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