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正所謂歐陽修所描述《醉翁亭記》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飲食音樂山水佳音,是中國人食文化的內核,大美而令人向往。
中國人的飲食文化綿延170萬年,“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禮記》)自從燧人氏鉆木取火,國人才從生食進入熟食。人文始祖伏羲,結網罟以才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人類的飲食就進入文明時代,自先民以至于現代人,民以食為天。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飲食確實是中國人乃至世界人生活中的重要內容。
而今人的生活現狀是: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社會合作越來越緊密,生產效率也越來越高。種糧食的不必去制衣服,造機器的不必去養豬,生產這類食品的不必生產那類食品。結束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活形態。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更不知道是誰動了我們食品安全的奶酪:“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毒瓜子”“蘇丹紅”“麥樂雞”等事件相繼發生,是利益驅使?是道德的滑坡?是誠信的缺失?還是習慣的改變?
中國飲食與純粹精神領域的文化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完備的農耕文明為飲食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在飲食中又能看出中國人對社會和人生怎樣的態度?在中國的飲食習慣里,是否具體而微地體現出中國文化的某些特性?本刊編輯部帶您再次去翻閱歷史的長卷,去尋可飲可食之品,品那悠久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