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王天然,青年國學愛好者,就讀于東北石油大學,課余時間涉獵諸多國學方面的學習,好讀書,嘗試文學創作,以傳統文化修養身心。
財務管理與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緊密聯系,經濟學家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是一只無形的手在自動地調節著社會再生產過程,從而達到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實現效益最大。但在同樣的商品經濟條件下,甚至同樣的經濟、政策環境下,不同的國家、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這說明在價值規律之外,還有另一只無形的手在起作用,這就是一個國家、地區或者民族的社會傳統文化因素。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長久以來被普遍認同的人文精神、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習慣等,能對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現在、未來發展起巨大影響作用的歷史沉淀力量。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財務管理亦是如此。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文化底蘊淵遠豐厚。追本溯源,中國自古以來就把理財列為治理國家的大事。所謂“五福先言富”(《尚書·洪范》)“十章半理財”(《大學》),宋代的蘇轍曾說:財者,為國之命而萬事之本。國之所以存亡,事之所以成敗,常必由之。南宋葉適更是指出:財者,今日之大事也,必盡究其本末而后可以措于政事。可見財務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民生活安寧、社會穩定、國家安危和民族興衰。
儒家“義利觀”:
尋求和諧發展
儒家對財務管理強調道德原則,非否定對“利”的追求,認為“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從其現實意義上看待企業理財,“利”就是指一個企業的經濟效益,而“義”不僅指理財者的道德素質,更應該外延于法律法規、會計準則、社會效益、生態環境等等。現代財務管理也要講義、利的規范,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遵紀守法,注重社會效益、生態環境等,這才是正確的“義利觀”。“見利忘義”的行為往往損害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
統籌兼顧:
最高效解決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強調統籌兼顧。無論是道家學說,還是儒家思想,以及我國兵家的管理學說,都非常注重統籌兼顧,強調整體效應。這不僅符合唯物辯證法,而且符合系統論等科學思想。聯系到企業財務管理,除了要統籌兼顧各方面的財務利益之外,還要結合運用行政的、制度的、道德的各種方式方法,去解決復雜的財務問題。
內圣外王:
提高財務人員素質
“內圣外王”之道,是傳統文化追求的理想人格,即不只是追求個人道德修養的完美,更要求把這種“內圣”外化為社會道德實踐和經國濟民的活動,立志為國家、為民族建功立業。個人修養中講求誠意、正心、修身,“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 述而》)。財務人員提高提高個人修養,保持職業道德操守、加強從業素質,定會促進財務管理的規范與公平,充分發揮財務的管理職能,促進企業發展。
中國近代的財務管理,無論是宏觀的國民財務管理或微觀的企業財務管理,都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落后。東西方文化的內核和淵源是不同的。盲目拒絕歷史,就是拒絕現代化。西方文化內涵較淺,是工具性的東西;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是修煉性的東西。可以說:一為術,一為道。要使管理更有效、更成功,就要將中國古代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融合到西方文化及管理經驗中,用中國化的方式進行理論接受,相互吸收養分。如果一個財務管理者,不僅能夠掌握“術”,同時還能掌握“道”的話,那么他就不僅是聰明而且具有了智慧,用智慧的方式對待人與事,定能真正獲得管理的成功。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