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說,永樂天閣就是茶廠最好的廣告。每年有幾百萬人暢游九曲,很多人都會選擇在此地拍照留念。這樣,永樂天閣就會被游客用這種方式不停地傳播出去。
作為仙凡巖茶廠的廠長,劉鋒和他做的茶一樣,始終有種別樣的禪意。別家的禪是靜寂和沉默,他的禪卻是熱鬧、歡喜、隨緣而且自在。不管何時,他看上去始終樂呵呵的,一副樂觀豁達的樣子。例如他的仙凡巖茶廠,還有一個別名叫“大茶壺”。問他為什么要起這個名字,他說,沒什么意思,就是覺得好記,別人一看就記住了。“不就是個名字嘛,沒那么多的講究。”
現(xiàn)在,他和巖上茶科所的劉國英、幔亭茶科所的劉寶順一起被稱為武夷山巖茶高手中的“三劉”。“三流(劉)的人做一流的茶”,凡是了解他們的人都知道,在武夷山,這句看似玩笑的話其實并非玩笑。
五十多歲的劉鋒做茶已經(jīng)三十幾年了,他至今仍對自己初到武夷山茶科所的那段歲月記憶猶新。他說,我們那時做茶賺不到什么錢,一個月的工資也就三十幾塊錢吧。但是劉鋒很喜歡做茶,甚至是有些癡迷。那時,劉鋒的老師是大名鼎鼎的姚月明先生,他們經(jīng)常在一起切磋制茶的技術(shù)。與此同時,劉鋒還經(jīng)常留意別人做茶的方法,這種處處留心的方式,給他日后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說到這里,劉鋒特意跟我們講起這樣一個故事。一次,他在一處寺廟里邂逅一位出家人。此人70多歲,個頭不大,但他做出來每一泡茶葉上的紅邊都比別人多,香氣也更濃。劉鋒感覺很好奇,就專程去佛國巖當(dāng)面請教他。可是到了那里之后,發(fā)現(xiàn)老人家的制茶設(shè)備和別人一樣,十分簡單,這讓劉鋒更為佩服。遺憾的是,因為時間的原因,劉鋒沒來得及向老人家請教制茶技術(shù),就不得不下山了。此后,劉鋒曾多次尋訪老人,但一直不能如愿。
時至今日,劉鋒提起這段經(jīng)歷依然遺憾不已。后來,他在茶科所自己培育出一個新的茶葉品種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給此茶命名為“金佛”。當(dāng)時的福建省茶科所所長郭繼春品了這款茶之后,高興地說:“這個茶太好了,非常好,非常棒。”在劉鋒心里,那位曾經(jīng)和他擦肩而過的老僧一直是他心里制茶高手的最高標準,在此后的制茶歲月里,他一直為此努力著。
1992年,他制作的肉桂和金佛兩款茶在省里的一次比賽中拿到了金獎,在首屆中國農(nóng)業(yè)博覽會也拿了金獎。此后,他的茶還曾經(jīng)多次獲得省里和全國的各項大獎。
不過,做了半輩子茶的劉鋒并不滿足于以往取得的那些成績,此后,他仍是不斷鉆研制茶技術(shù),不斷創(chuàng)新茶品茶味。目前,在仙凡巖茶廠的產(chǎn)品中,他對其中的兩大類寄予厚望。
第一是陳茶。自從開始做茶,劉鋒都會把每年存量不多的茶封存起來,用妥當(dāng)?shù)姆绞郊右员4妗资攴e攢下來,居然有了不小的存量。說到這里,他笑著站起來,說:給你們看一樣好東西。不多時,他從身后返回,手里拿著的居然是一塊狀如朽木的陳茶。然后,他小心翼翼地從上面取下一片,說:知道嗎,這一小片可以泡三十泡。
果然,注水,出湯,湯色醇紅,水面之上茶氣氤氳,如煙似霧。聞之,有暗香木香,不張揚,卻十分扎實。茶湯入唇,順滑流暢,口齒滋潤,眾人不禁贊道:好茶!
劉鋒說,這些老茶目前是他仙凡巖茶廠的寶貝,回頭客很多。我們笑說,那你豈不是要用保險柜鎖起來,比金子還貴呢。
不過,在劉鋒眼里,他用武夷山所產(chǎn)茶葉制成的綠茶也是茶廠另一個發(fā)展方向。他的這個創(chuàng)意來自北京幾個朋友的提醒。是啊,在武夷茶的歷史上,在明清以前,一直是以綠茶著稱。既然老祖宗曾經(jīng)用綠茶征服過那么多的茶客,那么現(xiàn)在的武夷茶難道就不能再做成綠茶了嗎?
劉鋒是個說到做到的人,現(xiàn)在他每年都會用水仙和肉桂按照傳統(tǒng)的綠茶工藝做上幾十斤的綠茶,凡是喝過此茶的朋友都會覺得味道不錯。他說,也許不久的將來,綠茶會成為茶廠的另一大類呢。
目前,對于劉鋒的仙凡巖茶廠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進行自我的宣傳和品牌的建設(shè)了。說到這里,劉鋒仍是一副一切隨緣的樣子。其實在他心里,這些事情早就有了方向。例如,他今年在九曲竹筏碼頭上修建了自己的茶會所,會所的裝修和布置都是頂尖級的水平,處處雕龍畫鳳,盡善盡美。在九曲上游的這座會所,猶如一座仙宮,讓四方游客嘆為觀止。
劉鋒毫不猶豫地給會所起名:“永樂天閣”,而這個名字也是仙凡巖茶廠各種茶類的總品牌。
他說,永樂天閣就是茶廠最好的廣告。每年有幾百萬人暢游九曲,很多人都會選擇在此地拍照留念。這樣,永樂天閣就會被游客用這種方式不停地傳播出去。所以,建在這里的永樂天閣實際上是茶廠為自己樹立的一塊巨大的廣告牌,而將來,這塊招牌因其經(jīng)典地位,還會長久地存在于此。
禪意劉鋒,其實也在不經(jīng)意間創(chuàng)意著武夷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