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讓子彈飛》中,湯師爺說,“酒要一口一口地喝,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若要將這番告誡用在中國高鐵上,再貼切不過。曾被贊嘆為“發展速度最快、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運營里程最長、運營速度最高和在建規模最大”,享有六項“世界第一”的中國高鐵,莫名的驚詫取代了昔日的驕傲——高鐵印象,定格在那慘痛的瞬間。
幾個月前,有媒體放言:“中國高鐵正以自己的方式,震撼著整個世界。”此言一出,西方一片嘩然。這話的本意是說,中國是一個創造奇跡的地方。短短30年,中國取得了讓西方刮目相看的成就,我們的城市里高樓林立、交通四通八達、經濟總量就差趕上美國了。而西方人之所以對此驚訝,原因之一是,他們認為在邏輯上說不通。
西方人相信邏輯,信奉大概率事件。比如,全球高鐵領域的領軍企業——加拿大龐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國阿爾斯通、德國西門子,無不是經歷了幾十年的技術積累,才能在該領域占據一席之地。經過幾十年的耕耘,所以成功,這就是大概率事件。然而,中國高鐵在短短幾年之內,就成為“世界第一”了,這種“跨越式發展”,其實是小概率事件——在東西方科技人員的平均智商相似的情況下,你憑什么能在幾年內完成別人幾十年才做到的事?要么上帝對你愛如潮水,要么你只完成了一部分工作。
所以,人們發現,我們的高鐵是全球唯一怕閃電的高鐵,這說明技術仍有待完善;而這次事故提示人們,我們的高鐵信號系統、調度系統以及管理系統,都沒有跟上高鐵發展的速度。看到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意識到,上帝是公平的,西方人的懷疑并非多余。
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高鐵降速降價,順應了民眾期望。實際上,降速也應該成為整個國家發展的新思路。高鐵作為“跨越式發展”的典型代表,也讓人們開始反思“跨越式發展”。
首先,“跨越式發展”出于對“量”的追求,很可能忽視“質”,很容易重視外在忽視內在,看重顯績而忽視隱績。以城市建設為例,盡管國內城市有了璀璨的外表,然而初夏一場持續的暴雨,就暴露出城市下水道的嚴重缺陷——在武漢、北京、長沙、成都、揚州、合肥、南京,居民終于可以“看海”了,南京玄武湖隧道更是出現了“上湖下海”的奇景。這意味著,我們的城市只建了地上部分,卻忽視了地下部分——只建了一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去年進行的調研顯示,2008年一2010年間,全國62%的城市發生過內澇,內澇災害超過三次的城市多達137個。
其次,“跨越式發展”往往通過密集投資拉動,在運行過程中,缺乏充分監督,其問題往往要通過事故才能暴露出來。比如說,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跨越式發展”中,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和“高鐵第一人”張曙光等人因腐敗落馬;在公路建設中,涌現出了“塌橋公司”;哪怕在去年開始的保障房建設中,一些地區“工期趕、造價低、監管難”,保障房已經出現質量問題。據媒體報道,去年10月,北京“明悅灣”八棟保障房因質量問題被責令拆除,居民反映“新房墻面水泥疏松得像土塊一樣,一使勁就能捏碎……”
站在2011年,是放慢腳步、重新定位“發展”概念的時候了。修路架橋固然重要,但中國已經擁有全世界最長的高速公路網,有的城市已經新建起多座新火車站,很多城市的機場、地鐵等基礎設施標準已經超過美國大城市。中國不能永遠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也不是只有搞建設才叫發展。發展的真諦,是提高每一個百姓的福利,包括衣食住行、醫療、教育、就業等等,更是保障每一個百姓的權益。這些更深的內涵,不是鋼筋水泥可以完成的,但它卻是更龐大和艱難的工程。這都是“跨越式發展”跨不過去的坎。
上半年,全國GDP平均增速達到9.6%,北京、上海和浙江成為排位最后的三名。這并不是壞事。因為這一現實表明,東部已經很難靠投資帶動經濟增長,從而不得不尋求經濟轉型。
這正是東部地區新的使命——當東部地區具備發達國家的“硬件”時,也該放慢腳步,賦予“發展”更多的內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