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上的資源可以滿足人們的需要,但滿足不了人們的貪婪?!?/p>
——圣雄·甘地
只要有人就有危機,任何想要預防危機的想法就是在和人的本性作斗爭,歷史告訴我們,這是條死胡同。我們能做的就是面對危機,但心系桃源……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边@是桃花源中的情形。從此桃源成為了文人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于是科舉失意的唐寅筑桃花塢以為居所,以詩畫為樂了。“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边@成為了他精神的瀟灑。
與桃源的平靜形成鮮明對照的是2008年的美國華爾街動蕩。幾天之內,巨型金融機構先后申請破產。1914 年成立的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自1850年創立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接著有17家銀行先后倒閉。一時之間經濟變得波譎云詭,失業的陰影籠罩在每個人的頭上。憤怒的人們將責備集中在了過度消費的投資者、腰包鼓鼓的金融從業者以及不負責任的監管者。文人不禁感嘆“還是桃花源好啊,桃花源永遠不會有什么所謂的金融危機”。
可問題是真的如此嗎?在桃花源也許沒有金融危機,但那里也沒有鐵路;桃花源沒有喧囂,但那里也沒有電腦;桃花源沒有污染,但也沒有……我們不僅要問,這樣的桃花源真的適合我們嗎?
城市化的本質就是人類的貪婪,對于生的渴求,對于愛的向往,對于孤獨的恐懼。
作為一個城市人,從出生開始就往往被喧囂所污穢,為攀比所困擾,也許早就在紛紛擾擾中逐漸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但生命總會有那樣一絲絲的向往,向往恬靜的生活,向往簡單的人際,向往那夢中的桃源。然而現實不是桃源,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現實就不斷地推動著人們的發展與進步。鐵路的發展本身就是金融推動的結果。在利益的驅動之下,一個個風險投資得以確立,一個個改變人們生活的革命性突破正在發生。當我們把眼光擺脫中國的現狀之后,便會發現這一切帶給人類命運的變化。而此時我們不能不承認的一個事實便是,這一切都是“貪婪”推動的結果。
貪婪一個充滿了迷惑的名詞。很難想象在桃花源那樣的地方有這種東西存在。然而它就躁動地安居在每個人的心中。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更加便利,期望自己的愛人不再做著繁重的家務,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茫茫人海的競爭中出人頭地。“竊國者為諸侯,竊鉤者為賊”,同樣是對事物的貪求。唯一的區別是給了“諸侯”“賊”這樣的名詞去修飾。因此,正是因為人的游戲,貪婪便難以排除;正是因為貪婪的存在,危機便會一而再再而三的來到。
在悲憤絕望中,我們只能去凈守自己心中的桃源。據說桃源中的人們當初也是為了逃避戰亂的陰影而跑到了這個地方。于是有了漁人的那段經歷:沿著小溪,忘記路程的遠近,經過一片繁茂似錦的桃花林,在經過山洞的細狹之后便豁然看到了,平坦寬廣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田間小路互相交錯相通,村落間竟然有序,村莊中的人們樸素自然,孩子的嬉鬧與老人的微笑,一切都定格在了桃花源靜默的黃昏之中……按照陶淵明的說法漁人是再也沒法回到桃花源了,因為他當初已經選擇了走出,選擇了“現世”的生活。于是桃源于漁人便成為了一生只能去追思的記憶了。但他畢竟是真正的“去過”桃源的,反觀今天的我們,也許只能生活在危機的陰影之下而夢回桃源了。
導致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是因為道德的缺失,企業家的身上應該流淌著道德的血液。
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在深刻改變著世界,在此背景下,“危機與機遇同在”。東西方都必須謹慎并具有膽略地選擇和抓住機會發展自己。其實,這種形勢提供了良好的歷史條件,讓人們意識到需要坐下來冷靜思考:究竟發生了什么?危機背后的文化原因究竟是什么?然而,進行這樣的思考,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必須重視中西方文明結構的差別。很多關鍵性問題,只有在文明的結構差異中去理解,才能深刻領悟,才能在應對今天全球化究竟該走向何方的問題上,明智地謀劃戰略。
溫家寶總理在英國劍橋大學的演講中指出“市場其實并不是萬能的”。事實告訴我們,市場經濟不受監管是行不通的。一味放任自由,必然引發兩極分化、經濟體系崩潰和社會動蕩。溫總理還指出:“導致這場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是因為道德的缺失。”他認為,“應該倡導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企業家身上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边@些觀點應作為思考全球金融危機及其文化啟示的出發點。(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