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名諱,是古代頗為滑稽卻又十分嚴厲的一項政策。何謂“帝王名諱”,就是說皇帝叫什么名字,皇帝的任何臣民都不再能說這個字,寫這個字,筆誤口誤也不行。否則,輕則笞杖八十,重則問罪斬首。我們在讀古書籍時會遇到“芝麻水”一詞,就是由“食用油”改名而成,因為當朝的熹宗皇帝名叫朱由校。此外,還有很多要改的東西,比如說“校官”要改為“教官”、“校場”要改為“教場”等。
更讓人莫名其妙的是封建帝王們規定的“父親名諱”了——父親叫什么名,做子女的不僅不能說這個字,寫這個字,且還不能做與這個字相關的事。唐代的李賀就是一位深受其害者。
李賀極其聰慧,據歷史記載,他7歲就能辭章,拿起筆一揮而就如同早就構思好了的一樣,可就是這樣一個神童,只因父親名晉肅,他便被剝奪了晉身的途徑——不得參加朝廷的進士考試。雖說惜才愛才的一代大文豪韓愈曾引經據典,極力為他說話,最終也沒改變他的這一命運。盡管李賀寫下了一些膾炙人口的詩作,可終因憂愁激憤,27歲便英年早逝。
如果說李賀的祖父為李賀父親取名“沒有先見之明”,那么還有一個人在姓上卻出了問題的,這個人就是明英宗時的祁順。一次考試中祁順本來考上了狀元,只因他的姓與當朝英宗皇帝朱祁鎮的“祁”是同一個字,他的狀元也就不能作數了。好在只是降為第二,也算是英宗皇帝對他的一種“法外開恩”。
明之前宋代的“名諱”更為滑稽。
宋代官方曾修訂了一部叫作《禮部韻略》的書,將大宋皇帝的名字、廟號之類要避諱的字盡收其中。而高宗皇帝趙構的“構”字回避起來最為麻煩,因為“構”字有很多同音字,故而要回避的字共有55個之多。如稱“狗”為“犬”這還沒有什么,要說“茍且”為“句且”就荒唐之極了。宋代其他各位皇帝要避諱的字大多也在二三十字左右,生活在宋代的人總共須避諱的字計有325個之多。
對于當朝的人來說,有關“皇帝名諱”的一些字不用也就罷了,更要命的是古代典籍中凡涉及到這樣的字都要改,它會涉及到人名、地名、官名、機構等各個領域。如此也就使得人們看一些文獻典章如看天書,危害最大的是歷朝歷代好不容易創造出的一些字因須避諱而被禁止了。
試想一下,且不說一些朝代由于“名諱”之事無端埋沒了人才,倘若一個朝代的統治時間一久,由于“皇帝名諱”,那中國的漢字豈不是要被盡行廢止嘛!沒有文字的時代那只能是結繩記事的原始時代。
一些封建帝王總要死死抓住所謂的尊嚴,以讓他們的政權一世二世而萬世,可為什么到頭來卻只能是癡人說夢呢?也許冥冥之中的上天就是不讓他們開歷史倒車毀滅文字甚或人類吧!
編輯/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