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廣西各地加強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服務能力建設,在建立健全機構、充實隊伍、完善設施、化解勞動人事爭議和矛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各類用人單位勞動用工進一步規范,勞動人事關系進一步融洽,為全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廣西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服務能力建設仍存在許多問題,亟待進一步改善。
一、廣西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服務能力建設現狀
(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與仲裁隊伍建設情況。截至2010年10月廣西設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114個,其中自治區本級1個,市級14個,縣級99個;設立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92個,其中自治區本級1個,市級11個,縣級80個(部分城區不設立仲裁委)。為從根本上解決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廣西以《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為契機,積極推進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實體化建設并取得了新的進展。目前,已設立勞動爭議仲裁院一批,其中市級11個,縣級14個。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實體化建設步伐加快,有力推動了仲裁員隊伍建設,提高了勞動爭議處理能力。現廣西共有勞動爭議專職仲裁員233人,人事爭議專職仲裁員175人。近年來,廣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系統共培訓仲裁員、調解員近3000多人次,提高了仲裁員的政策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能力,使其辦案質量和效率得到明顯提升。
(二)2005年以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處理情況。2005-2010年廣西各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處理勞動爭議案件分別為11882件、7731件、8729件、16005件、15128件、14422件,其中集體勞動爭議案件分別為87件、60件、91件、81件、64件、58件。2006-2009年立案案件增長率分別為-3.19%、20.01%、74.39%、2.33%、-4.67%,集體勞動爭議案件增長率分別為-31.03%、51.67%、-10.99%、-20.99%、-9.38%。從2007年開始,廣西的勞動爭議案件開始呈上升態勢,2008年,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形勢造成的深刻變化和影響,廣西與全國其他地區一樣,勞動爭議案件大幅增長,雖然2009年增長幅度有所回落,但仍處于高位運行狀態。(詳見表1)2007-2010年廣西人事爭議仲裁案件分別為203件、149件、149件、12件。
盡管案件增幅較大,但近年來廣西仲裁案件結案率仍達到92%以上,大量勞動爭議案件得到及時化解處理,有力地維護了勞動者合法權益,進一步理順了勞資關系,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二、廣西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調解仲裁機構基礎設施嚴重滯后
1、仲裁庭嚴重不足。廣西有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206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114個,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92個),但仲裁庭一共只有48個。在48個仲裁庭中,有部分場所是租用的,并非自有。相當一部分仲裁委員會沒有自己的仲裁庭,只能借用機關的會議室或在仲裁科(股)辦公室開庭審理案件。2009年廣西勞動爭議案件立案11660件,現有的48個仲裁庭顯然不能滿足案件開庭審理的需求。
2009年廣西處理的勞動爭議案件中,有64件是集體勞動爭議案件,有的案件涉及當事人或旁聽人較多,因缺乏仲裁庭或仲裁庭面積小,容量小,影響了當事人參加仲裁、旁聽人旁聽的權益。仲裁庭的缺乏,嚴重影響了案件的按期開庭審理,按期辦結以及審理的質量。
2、調解庭嚴重不足。勞動人事爭議案件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糾紛,我們立足于先調解后仲裁、能調解就不仲裁、多調解少仲裁的原則,盡可能地做好雙方的和解工作,但調解庭的嚴重缺乏,影響了調解工作的開展。
3、仲裁機構配套設施嚴重不足。廣西有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206個,配備電腦速錄設施的仲裁庭只有3個,很多地方開庭審理案件仍只能用手工記錄。同時由于缺乏檔案室,案卷存放非常不便,至于仲裁庭等場所的電子安全監控系統就更難以配備了。
4、調解仲裁辦公場所簡陋。絕大部分仲裁委員會沒有專用的接訪室,絕大部分地方仲裁員是多人合用一間辦公室,各自處理案件,來往人多,環境嘈雜,既不符合案件處理的保密規定,也嚴重影響了調解仲裁的效果和工作效率。
5、調解仲裁業務用車嚴重不足。絕大部分仲裁委員會沒有專用車輛,嚴重影響了調查、調解、送達法律文書等案件處理工作。
(二)仲裁經費嚴重不足。仲裁收費已經取消。雖然《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經費由財政予以保障,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也與財政廳聯合下文強調仲裁經費由同級財政部門予以保障,但目前沒有實現仲裁機構實體化的市、縣(市)所需經費,仍未列入財政預算,仲裁委辦公室的辦案經費來源主要是依靠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的工作經費支持,經費嚴重不足,而案件越多,經費缺口就越大。
(三)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案多人少的問題突出。目前廣西大部分市、縣(市)仲裁機構人員配置與勞動人事爭議案件數量的比例嚴重失調,案多人少的矛盾多年來未能得到根本解決,特別是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仲裁員常年超負荷工作,部分市人均年辦案數高達300件,仲裁機構及人員面臨巨大壓力和困難。
(四)勞動爭議仲裁員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對仲裁員的準入進行了嚴格規定,但由于過去仲裁員準入條件較低,且廣西缺乏培訓經費,各地無法將培訓工作常態化,致使部分仲裁員的業務素質無法適應工作需要,影響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五)廣西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服務能力建設難以適應中國-東盟自貿區發展的形勢需要。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廣西經濟發展提速,東盟國家務工人員進入廣西務工增多,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工作將面臨新的挑戰,必須以超前的眼光進一步完善跨國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處理機制(包括設施、體制),但是目前廣西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服務能力建設無法適應現實的要求。
三、進一步加強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服務能力建設的建議
(一)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服務能力建設。2009年12月,國務院頒布實施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在廣西“發展面向東盟的商務總部經濟”。廣西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嶄新時期,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調解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然而,廣西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服務能力建設非常落后,大部分仲裁機構無法適應當前的勞動人事爭議現實及今后的發展趨勢。建議為廣西每個地級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建設6個仲裁庭(50-150 ㎡/個),每個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建設3個仲裁庭(50-100 ㎡/個),為每個仲裁機構配置相應的電腦、庭審速錄系統等設施。
(二)建立中國—東盟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員培訓中心。廣西是中國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在深化與東盟各國的區域合作、加強祖國邊疆建設和社會穩定方面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建議在廣西建立中國—東盟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員培訓中心,為廣西乃至周邊省份培養處理涉及東盟國家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人才,以妥善處理跨國務工人員的勞動糾紛。組織、協調對中國—東盟重大勞動爭議問題進行研究,加強相互間的信息共享,在區域勞動爭議研究課題方面進行合作研究,加強與東盟國家之間勞動人事爭議處理人員的交流等。
(三)規范仲裁機構有關配套設施的設立標準。例如,可以考慮根據市、縣就業人口數量明確仲裁機構辦公場所的面積要求,根據一定的案件數量合理設置配備仲裁庭的數量、設施設備、交通工具、檔案室等。如,可以考慮按每200個左右案件量配備一個仲裁庭,每個仲裁庭配備一套證據播放系統、一套電腦速錄系統、一套電子安全監控設備等。同時相應地配備能容納100人以上、50-100人、20-50人、20人以下的仲裁庭若干個,配備接訪、咨詢、受理服務大廳等。
(作者曾德團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調解仲裁管理處處長,鄧健群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調解仲裁管理處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