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的“萬元財富”相當于當時人均儲蓄的200倍,折算到現在,差不多是255萬元。結論顯而易見:過去30年,錢本身的確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不值錢”了!
很多貨幣快速貶值的隱患,在社會動蕩以前就已經埋下,只是人們渾然不覺而已。當危機意識成為群體性反應的時候,貨幣的真實購買力就會突然呈現出來,猶如一張美麗的畫皮在剎那間脫落而露出猙獰的面容,令人猝不及防。
大量投放的貨幣,在中國主要是通過房地產和股市兩大領域吸納,這兩大領域的吸納能力一旦受到限制,就必然促使貨幣流向農產品等領域。因此,國家為了避免民眾對農產品價格上漲反應過于強烈,會小心翼翼地尋求某種平衡。
現在及以后,人類不得不為持續超發的貨幣付出代價。當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風險的真正含義時,財富快速縮水的風險,正在以比氣候變暖更快的速度到來。
對于房價而言,調控與否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控制住印鈔機和落實住房保障責任,這兩條做到了,房價上漲的步伐就能減緩。否則,一邊調控,一邊加大貨幣投放,等于是火上澆油,是不可能真正抑制住房價的。
沒有人不想應對通脹,但發現難度越來越大,可選擇的余地越來越小。
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最佳決策的,是對未來趨勢的了解和把握。只有當趨勢了然于心,人們才能知道自己身處何方,才能冷靜地找到應對之路。
這條路并不復雜。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了解一個又一個此前被忽略的現象和細節,一步步地找到問題的源頭。而答案,都包含在這個過程中:通貨膨脹究竟怎么發生的?除了已知的原因,它背后還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
只有當您走進去才知道,當今世界原來是這樣的,我們面對的問題原來是那樣的。當一個個謎團被解開后,這個世界在你面前突然變得透明而清澈。您俯身看著這個世界,或者悲憫,或者難過,或者喜悅,或者興奮……
是的,經濟學并不神秘,讓我們一點點地把一個個謎團解開。
應該說,全球貨幣的泛濫,已經達到了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就全球范圍而言,絕大部分國家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貨幣超發問題。
超發貨幣的后果是非常直觀的,那就是貨幣購買力的下降和物價的上漲。
實際上,對于這一點,民眾無不有切膚之痛。隨便去菜市場轉轉,就會感知到食品類價格的上漲之快,是那么的令人擔憂。因為在很短的時間里,綠豆、大蒜和一些青菜等價格就已翻倍。
盡管如此,國內糧價仍然是被壓抑著的——國外的糧食價格比國內更高,有的品種比國內價格要高出l~2倍,甚至更多。這意味著,中國的糧食價格上漲動力依然強勁。
國內的糧價、菜價、食用油價格的上漲,乃是內因和外因合力推動的必然結果,尤其在國內外價差壓力之下,食品低價時代已經過去。
如果您希望過一段時間,物價能夠回到從前,那么,時間的無情流逝,帶來的恐怕是一個更無情的結果。貨幣的貶值趨勢將頑強地延續,最后覺醒的人,只會在財富的流逝中,承受痛苦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