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德行一直是領導者在用人過程中的重點考察內容。德行是一個人內在價值觀的反映,而價值觀的改變是很難的。一個人為了短期需要,可以暫時放棄或改變自己惡的德行,但是,時間一長或短期需要得到滿足,其惡的德行就會重新顯現出來。所以,我們不贊成品德是小節的用人理念,特別是對于高級別領導者的選拔,更不能忽視對品德的考察。管理學中蝎子和青蛙的寓言故事會使我們對德行的重要性有更為清醒的認識。
寓言是這樣的:一個池塘邊生活著一只青蛙和一只蝎子。有一天,蝎子想過池塘,但它不會游泳,于是,蝎子央求青蛙將它背過池塘。青蛙回絕道:“我才不那么傻呢,我背你過池塘,你肯定會蜇我的。”蝎子反駁道:“我為什么要蜇你呢?我把你蜇死了,我不一樣要沉到水里被淹死嗎?我肯定不會那樣做的。咱倆都做了這么長時間的鄰居,應該相互幫助才對。這次你幫我,下次你有什么需要,我一定盡我所能。”青蛙雖然知道蝎子平時德行歹毒,但覺得蝎子說的也有道理,猶豫再三還是同意幫它,于是青蛙背起蝎子游進了池塘。當青蛙游到池塘中央時,蝎子突然彎起尾巴蜇了青蛙一下。中了毒的青蛙大喊道:“你為什么要蜇我?我死了你不一樣得被淹死嗎?”蝎子一面下沉一面說:“沒辦法呀,我控制不了我自己,蜇人是我的天性啊!”
這則管理寓言告訴我們,對于反映內在價值觀的德行不容忽視,天性是很難改變的,領導者也沒有必要冒一個人輕易改變天性的風險。但是,對德行進行考察又是比較難的。首先,德行是一種質的衡量,無法量化,在大多數情況下很難進行比較;其次,德行的好壞是一種主觀判斷,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著不同的標準。比如,受賄行為在清廉的領導者心目中是一種惡的德行,而在同樣有受賄行為的領導者心目中就是一種自然合理的德行;再者,德行差的人會本能地或有意識地掩蓋自己的行為,將自己偽裝成德行高尚的人。所以,至今也沒有一套現成的工具來有效地評價一個人的德行。于是,多角度、多側面、間接性的考察方法就成了德行考察的必然選擇。
口碑是一個人在人們心目中整體形象的反映,正所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個人對自己不道德行為的掩蓋,很難做到除自己之外沒有任何人知曉。所以,從群眾那里可以獲取被考察者的德行真相。
360度考察是人員測評的一種方法,其核心內容是通過上下、左右等利益相關者的全方位測評來形成對一個人的全面評價。360度考察不能用于領導者能力和績效的測評,因為按照這種方法進行測評,“老好人”型的領導者會獲得高分,而敢于負責任、敢于得罪人的領導者只能得到低分,但通過360度考察,可以獲得被考察者更為全面的德行信息。
中國古代考察德行的方法也同樣值得我們借鑒,其中《呂氏春秋》中的相關論述最為經典。《呂氏春秋》中講道:“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近,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愛;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哀之,以驗其仁;苦之,以驗其志。”意思是,一個人仕途通達時,看其尊敬的人是誰;顯貴時,看其追求什么;富有時,看其接濟的人是什么人;聽其言觀其行,看其是否仁愛;看其親近什么人,知道其愛好是什么;跟其相處久了,聽其所說的話是否與當初一致;貧窮的時候,看其憎惡什么;地位低下時,看其德守;遇到喜事時,看其是否輕浮;快樂時,看其癖好是什么;使其憤怒,看其品行如何;使其處于哀傷的環境,看其是否仁厚,仁厚之人會與別人同悲;使其經受艱苦條件,看其意志如何。
(摘自《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