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再度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而女研究生作為當今高校研究生中的主力軍,她們就業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國家的就業情況。因此,以邊疆地區理工科女研究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她們的求職興態、求職技能等進行調查,發現女研究生在擇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邊疆多民族地區;理工科;女研究生;就業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1-0073-02
近年來隨著本科層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增大以及研究生招生人數的不斷擴大,高校研究生中女研究生比例不斷增加。同時,由于各種原因女研究生在就業前景方面遠不如男研究生樂觀。因此,了解高校理工科女研究生的就業觀念,對于有效地解決理工科女研究生就業中存在的蔽障,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促進人才資源合理流動,維護社會發展的和諧與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的對象
本研究以云南大學理工科女研究生為對象。由于云南地處西南邊疆多民族地區,與東部地區相比,由于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社會發育程度較低。而從近幾年云南大學的就業統計情況看,學校研究生就業,尤其是女研究生的就業情況也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本研究正是針對這一現實需要,通過掌握云南大學理工科女研究生就業的第一手資料,采取科學的研究途徑和方法,力爭在理論和實踐層面有所突破。
(二)研究方法
1.問卷法。重點對該校理科、工科女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隨機發送問卷350份,涉及到6個理工科學院。收回問卷332份,其中有效問卷312份,合格率94%。本次問卷由課題小組自行設計,共8大類、34個問題。包括被調查人個人信息、就業態度、工作期望、求職技能、擇業傾向等。
2.個別訪談法。訪談對象包括部分女碩士生、用人單位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學校就業指導辦公室工作人員等。
3.文獻法。借助于網絡、圖書館、學院資料室,進行了大量的論文檢索、專著閱讀工作。還查閱了關于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和接收工作的文件和相關的數據資料。
二、研究結果
(一)對于意向單位的性質、就業區域的選擇
對于“擇業意向單位的性質”選項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高等院校、科研單位”(56%);“初、高中”(35%);“國有企業”(21%)。而對于區域的選擇中, 有74%的同學選擇“內地”,有11%的同學選擇沿海發達地區,有6%的同學選擇返回祖籍,只有5%的同學選擇到西部邊遠地區工作。由上可以看出,目前女研究生的就業觀點相對保守,傾向于選擇較穩定的行業;在擇業區域上還是沒有擺脫傳統的觀念,沒有意識到廣闊的西部大有可為。
(二)關于就業前景
2010年全球爆發大規模金融危機,人民幣不斷升值、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等因素導致中國的經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調查中有70%的同學表示對就業前景“有些擔心”,25%的同學表示“不擔心”,5%的同學表示“非常擔心”。此次,調查發現:女研究生就業焦慮較嚴重。而就業焦慮不僅表現在擇業的困難、面試的緊張和擔心,同時還包括對個人前途的憂慮,如職業的難以定向、自我發展方向的難以明確等。此外,女研究生對就業前景的擔心,還源于就業單位的性別歧視。調查中,有88%的同學都認為現在的就業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存在明顯的性別歧視。事實也確實如此,打開招聘網站信息,會發現很多崗位明確規定了招男生而不考慮女生,而其中很多崗位女研究生是完全能勝任的。
(三)關于工資、工作環境的期望值
調查發現,普遍女研究生將工資的期望值定位在2 000—3 000元之間(46%),30%的同學期望在3 000—4 000元之間,而僅有10%的同學期望月工資值能超過4 000元大關;但是對于月收入2 000元以下的選項,調查中沒有同學進行選擇。由此可見,普遍女研究生對工資的要求并不高,與社會現實基本吻合,只有少部分人期望值過高。
(四)是否愿意到基層
基層是一個大概念,既包括廣大農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區;既涵蓋縣級以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組織,也包括非公有制組織和中小企業。在中國目前的就業大環境下,城市人才相對飽和,基層人才匱乏,到基層就業應成為大學畢業生的主流選擇。
調查顯示,有68%的女研究生表示愿意到基層工作,有32%的同學明確表示不愿意到基層。這反映了大部分女研究生就業觀念比較務實,少部分同學就業期望值偏高。
(五)關于今后的職業定位等
此次調查中,有51%的女研究生表示自己對今后的職業選擇定位清楚,有46%表示定位模糊,有3%表示缺乏定位。由此可見,還是有接近一半的女研究生對自己今后的職業定位不明確。女研究生在求職之前,確立一個正確的目標是非常必要的。在就業形勢不太樂觀的今天,正確的定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求職的難度。如果沒有合適的定位,就很難在競爭中獲得自己的位置。如何在擇業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盡快適應社會,發揮自己的特長,是女研究生所面臨的迫切問題。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宏觀調整,改善外部就業環境
就業既與特定時期的就業體制、就業政策等就業制度安排有關,同時又受不同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宏觀的運行體制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對就業問題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政府部門應加強宏觀調控,改善就業的外部環境。具體措施包括:第一,穩定社會經濟發展,提高就業需求。第二,引導用人單位取消性別歧視,公正選材。第三,縮小全國各地區就業政策上的過大差距,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和地域用工歧視。第四,扶持中小企業,增加中小企業對碩士研究生的吸引力。國家發改委的最新統計數據表明,中小企業提供了我國 75%以上的就業崗位。第五,必須加快勞動人事制度改革和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革,加大碩士研究生自由擇業空間。第六,提供完整的供求信息,打通企業擇人和碩士研究生擇業的渠道。此外,政府還要引導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消除在人才招聘中“走后門”、“暗箱操作”等不正之風,形成公平、公開、公正的人才競爭和選拔機制,創建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分配機制和激勵機制。
(二)加大國家政策宣傳力度,鼓勵女研究生到基層就業或自主創業
早在2009 年 1 月,國務院辦公廳就下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09]3 號),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和中小企業就業,鼓勵自主創業,將大學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當成了一個涉及全局的重大問題給予高度重視。與此同時,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引導和鼓勵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 鼓勵和引導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除了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外,還需要高校健全就業指導服務,加強學生的基層意識教育;需要基層用人單位增強對人才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給大學生提供施展才華和發展空間;需要社會輿論的支持,提供外在保障。只有多管齊下,合力助推,大學生才能主動去基層,安心呆在基層,與基層共發展。
(三)調整課程設置,加大對女研究生的就業指導
從云南大學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出,課程設置比較傳統,與社會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調整高校研究生課程設置十分必要。主要是在研究生階段增設就業指導課程。就業指導應貫穿學生在校學習的全過程。應針對不同年級有不同的側重點:在學生入學之初,進行職業意識、職業選擇的教育,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學生了解專業特點和自己的興趣,確立遠大的目標;進入研二階段應對學生進行求職技巧、職業道德、社會實踐等方面的指導;針對研三畢業生,應指導其完成就業推薦表和求職信,提供就業信息服務,進行模擬應聘面試等。
(四)準確定位自己,制定合理的擇業目標
自我定位是指畢業生在充分了解社會形勢的前提下,全面客觀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明確擇業目標。在現實生活中,如果研究生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或者對自己的能力特點認識不正確,就有可能在對自己的職業定位上出現偏差。因此,應引導女碩士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使之形成正確的擇業目標。
第一,要正確認識自我,取長避短。正確認識自我是確立擇業目標的基礎。主要包括:認識自己的特點;了解你所學專業對應的職業或職業群信息;評估自己的就業競爭力等。
第二,要全面了解社會崗位的需求。社會崗位需求是畢業生確立擇業目標的前提條件,需求信息越多、越全面,越有利于選擇。因此,要通過多種途徑,全面了解社會崗位的需求信息和就業市場的行情。
第三,要分清主次,合理取舍。許多畢業生在確立擇業目標時,往往追求十全十美的理想結果,總想一步到位。但事實上這是不現實的,不可能樣樣遂心如意。因此,在確立職業目標時要分析利弊,合理取舍。同時,還要調整自己的擇業心態,避免脫離自身特點、能力和社會需求,一味地“趕時髦”、“追浪潮”和盲目攀比。
參考文獻:
[1] 蓋世洲.淺論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
[2] 穆林.大學生就業市場運行機制探析[J].青年探索,2007,(6).
[3] 劉旭.大學生就業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教育前沿:理論版,2008,(4).
[4] 彭薇.大就業觀自主多元的成才觀[J].中國青年研究,2005,(1).
[5] 張文雙.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就業觀[J].思想教育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