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國初期,國民經濟恢復后,中國推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農業拖工業后腿的矛盾加劇,出現糧食購銷危機。為了保證工業化建設的順利實施,國家出臺了統購統銷制度。為了便于低價收購并在低價下增加農產品收購數量,農業合作化速度驟然加快。
關鍵詞:糧食危機;統購統銷;農業合作化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1-0049-02
中國共產黨在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時,計劃用三個五年計劃左右的時間完成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但農業合作化繼統購統銷制度形成后,速度驟然加快,在此后的短短3年中,這一任務就基本完成了。
一、新中國工業發展戰略與糧食購銷危機
1952年,在國民經濟恢復之后,中國領導人選擇了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目標的發展戰略。而當時,中國工業的基礎十分薄弱,按當時的標準看,現代工業只占生產總值的10%,農業和手工業占90%,將近90%的人口在農村就業和生活。然而,重工業作為資本密集型產業,具有建設周期長、在發展的早期大部分設備需要從國外引進、初始的投資規模巨大等基本特征[1]。
在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的糧食年度內,國家共收入糧食547億斤,比上年度增長8.9%,支出587億斤,比上年增加31.6%,收支相抵,赤字40億斤,6月30日的糧食庫存將由上年同期的145億斤減為105億斤[2]。其主要原因是,隨著國民經濟大規模建設的展開,工業人口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工業原料作物種植地區擴大了,工業用糧比過去增多;同時,土改后農民生活有所改善,農民的消費糧食也比過去增多。這樣就使原本十分脆弱的糧食供求平衡局面便被打破。從1952年下半年開始,我國的糧食購銷形勢開始再度緊張,到1953年春情況更為嚴重。當時的情況是:(1)國家糧食部門購少銷多,逆差急劇擴大。據糧食部門報告,在1952年7月1日到1953年6月30日的糧食年度內,國家共收入糧食547億斤,比上年增加8.9%,支出587億斤,比上年增加31.6%,收支相抵,赤字40億斤。1953年6月30日的糧食庫存將由上年同期的145億斤減為105億斤[2]。進入7、8、9三個月后,情況更為嚴重。在收購旺季的這三個月中,國家共收購糧食98億斤,超過原定計劃7億斤,但卻銷售了124億斤,超過原定計劃19億斤,庫存又減少12億斤。10月份,國家糧食銷售量又比上年同期增加31.3%[3]。收得多,但銷的更多,結果赤字越來越大。(2)不少地方開始發生混亂。當時,由于糧食自由市場存在,社會上一些糧食投機商利用尖銳的糧食供需矛盾,興風作浪,搶購糧食,與國營糧食部門爭奪市場,在受災市場,小城鎮己開始發生混亂現象,有些地區有數千人以至上萬人在國家售糧點排成長龍爭購糧食。如在江蘇省蘇南地區,投機商利用變相提價,攔路收購等方式爭購新稻,1952年10—11月間,個別私商收購比重高達90%以上。江西省吉安市,1952年12月18日到22日5天內,上市的稻谷全被私商收去。不法私商在農村還大肆買青苗谷,1953年青黃不接的時候,湖北省潛江縣腰河鄉被私商買去青苗谷13萬多斤。浙江省溫州專署糧食局在溫州蒲江鄉36個村調查,有74%的農民賣了青苗或禾花谷。糧食投機商預購青苗的價格,一般比牌價低20%—30%,有的則低達40%以上。各地私商搶購糧食還有一套與國營糧食部門作斗爭的策略:從集中轉向分散,從公開轉向隱蔽,從城市轉向農村。這種糧食投機市場的存在嚴重地干擾了國家糧食購銷計劃的實現,導致糧食產需矛盾更加尖銳[4]。
上述問題反映出農業發展落后于工業發展需要的矛盾。為了獲得足夠的糧食、棉花、油料等產品,保證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費和加工企業的原料供應,迫使國家不得不進行一系列的制度創新以保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出臺
解決糧食的辦法,經過廣泛征求意見,并在全國糧食會議上進行認真的討論和研究后,陳云最后提出采取“又征又配”的政策,即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簡稱統購統銷。這一重大決策,經陳云向中央提出后,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支持和贊許。中共中央隨即于1953年10月16日做出《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同年12月初開始,除西藏和臺灣外,全國城鄉開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的核心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農村向余糧戶實行糧食計劃收購(簡稱統購)的政策,統購價格及統購糧種均由中央統一規定;第二,對城市人民和農村缺糧人民實行糧食計劃供應(簡稱統銷)的政策;第三,由國家嚴格控制糧食市場,對私營糧食工商業進行嚴格管制,并嚴禁私商自由經營糧食;第四,在中央統一管理之下,由中央與地方分工負責,除撥給各大區的糧食以外,其他糧食包括各大區間的調劑糧、出口糧、儲備糧、全國機動糧、全國救災糧等,統歸中央統籌安排。全國城鎮5 000多萬個家庭每家一個糧本,憑糧本供應糧食。在市面上沒有國家的糧票買不到一口吃的[5]。
統購統銷不僅是解決城市糧食問題的手段,也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基礎。在實施統購統銷的第一個月,國家收購糧食就比1952年同期增加38%,并一舉扭轉了前一段出現的銷大于供的被動局面。在1953年到1954年6月30日糧食年度內,全國實際收購糧食784.5億斤,比1953年10月全國糧食會議提出的計劃超過75.5億斤,比上年度多收177.9億斤,增長29.3%。這一年度內,國內銷售糧食596.4億斤,比上年多銷135.3億斤,增長29.3%[2]。但購銷相抵,庫存卻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統購統銷的實施,終于使政府渡過了難關,扭轉了糧食購銷緊張的被動局面。在1953年底實施了糧食的統購統銷政策之后不久,國家又于1953年底和1954年夏分別對食油和棉花實行了統購統銷。
三、統購統銷政策實施后農業合作化運動步伐驟然加快
統購統銷制度形成以后,國家為了保障農產品低價收購政策運轉順暢,就必須強制地取消農產品自由市場,由國家壟斷市場,限制城鄉集市貿易。為了確保在低價統派購條件下,農民仍然能把資源投入到國家工業化所需要的農產品生產中,就要求做出一種強制性的制度安排,控制生產的范圍和領域,以降低農產品的機會成本,歸并農民獨立的土地使用權力,嚴禁土地流轉,以抑制地租對農產品價格上升的推動作用,使國家能夠以行政力量直接控制農業生產和剩余。
當時全國自耕農戶有1.1億戶,對農產品的征購,如果以農戶為單位來進行,顯然會增大交易費用。為了以較小的成本獲得更大的收益,于是,把分散的農戶組成合作社就成為必要,同時,農業合作社也無疑是一種較好的組織形式。農業合作社每年的農業、林業、畜牧業、副業等收入,首先歸集體占有,在補償生產資料的消耗部分,扣除交納給國家的農副業稅和支付給國家銀行貸款的利息,提留公積金、公益金和管理費用后,其余部分分給社員個人。合作社的收入分配模式顯然比農戶個體經濟更有利于國家以更低的交易費用對農業剩余的索取。農業合作化,不僅是社會主義理想的需要,也是糧食統購統銷的需要,即國家控制糧食資源的需要。正如《中共中央關于糧食統購統銷的決議》所指出的:“實行統購統銷政策,不僅可以妥善地解決糧食供求矛盾,更切實地穩定物價和有利于糧食的節約;而且把分散的小農經濟納入國家計劃的軌道之內,引導農民走上互助合作的社會主義道路和對農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必須采取的一個重要步驟,它是黨在過渡時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2]
實行統購統銷政策之后,農業合作化運動步伐不斷加速。1954年3月20日,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關于收縮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發展轉入生產的指示》中指出,目前各地已經建立和正在建立的農業合作社共達7萬多個,超過最初擬定計劃1倍多。6月3日該部統計,已建社9萬多個,入社農戶達170多萬戶,完成原定計劃兩倍半以上。11月該部統計,到秋收前又建設12萬個。到1954年底,全國農業合作社已發展到48萬余個[6]。
因此,重工業優先發展的經濟戰略推行,以及扭曲價格的宏觀環境的形成,繼統購統銷制度形成后,為了便于低價收購并在低價下增加農產品收購數量,導致農業合作化速度驟然加快。正如1957年7月,陳云關于《堅持和改進糧食的統購統銷》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發展農業,大量增產糧食,主要是靠農業的合作社。就是說,應該積極而穩步地發展農業合作社,把一億一千萬農戶組織到生產合作社里來。到那個時候,我們的糧食產量就會大大增加起來,向農業生產合作社進行統購統銷的工作,也要容易得多,合理得多。”[7]由此而論,統購統銷政策實施后,農業合作化進程就形成了一個高潮,1955年下半年的高潮,只是前期高潮的延續而已。
參考文獻:
[1] 林毅夫,等.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增訂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38.
[2]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歷史事件的回顧: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256-271.
[3] 陳云.陳云文稿選編:1949-195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89-192.
[4]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當代中國的糧食工作[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69-70.
[5] 楊繼繩.統購統銷的歷史回歸[J].炎黃春秋,2008,(12).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委員會辦公廳.農業集體化重要文件匯編:上冊[G].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81:235-277.
[7] 陳云.陳云文選: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