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資難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的瓶頸之一。引導金融資源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地方政府面臨的重要課題。除了市場供求調節外,地方政府要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增加信貸投入、改善金融服務、降低融資成本,促進金融資源最大化地服務地方發展。以江蘇省宿遷市為例,探討地方政府如何發揮職能,引導金融資源,并完善各方面配套政策。
關鍵詞:政府引導;金融資源;區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1-0062-02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我國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嚴重不平衡。跨區域商業金融機構在市場利益機制作用下,將資金流向效益高的地區,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往往得不到或不易得到所需的資金,甚至于資金逆向流動,形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馬太效應”。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影響當地金融機構資金流向,引導金融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擺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政府面前的現實課題。本文以江蘇省宿遷市為例,加以研究。
一、宿遷市金融發展現狀
江蘇省宿遷市自1996年組建為地級市以來,金融業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金融業的供給主體有序增加,資產質量、盈利能力明顯提高,金融風險控管能力不斷增強,存貸款余額快速增長。地方金融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呈現出經濟金融良性互動的局面。
1.存貸款總量快速增長,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日益加大。199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52.2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為53億元,貸款總量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截至2010年9月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已達到775.46億元,是1996年的14.84倍;各項貸款余額已達到604.48億元,是1996年末的11.4倍。
2.防范和化解風險能力不斷加強,資產質量逐步提高。建市初期,全市各金融機構資產質量較差,工、農、中、建4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51.7%、52%、33%、21.7%,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占比達94.8%。經過各方面的努力,不良貸款得到有效遏制,不良貸款比例和絕對額呈連續下降態勢。近年來,全市各商業銀行及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新增貸款收回率都大幅提高,基本做到放得出、收得回,資產質量狀況明顯好轉。截至2010年9月末,4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占比均低于1%。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占比不足2.5%。
3.金融機構不斷增加,金融競爭氛圍基本形成。近年來,宿遷市不斷加大異地金融機構引進力度,加快農村新型金融組織試點步伐,初步形成了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股份制城商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和新型農村金融組織互為補充的金融組織體系。目前,全市有農發行、工農中建交五大商業銀行、江蘇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蘇州5家農商行在宿支行、沭陽東吳村鎮銀行等2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另有小額貸款公司25家、農村資金互助社17個。
4.金融服務創新步伐加快,金融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一是國有商業銀行創新力度加大。在信貸服務方面,進一步細分公司業務市場,針對不同客戶的特點設計個性化的服務方案,重點拓展了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外商投資、中小企業、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等領域的客戶和項目。二是涉農信貸品種不斷豐富。目前,全市涉農信貸品種超過20個。先后開發了“小額農戶貸款”,“農戶聯保貸款”,種植、養殖戶“大聯保貸款”,“安居樂貸款”,受到了農戶、農村小企業的歡迎。三是積極嘗試銀保合作。為了解決低收入農戶貸款難、風險大等問題,泗洪農合行與人壽保險公司聯合推出了“貸款+保險”服務模式。截至2010年9月末,該農合行共放貸4.15萬戶次,發放貸款13.58億元,先后幫助3.5萬余戶年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
5.信用體系建設不斷加強,金融環境不斷改善。一是積極打造金融生態縣(市)。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泗陽縣、泗洪縣和沭陽縣先后獲得省“金融生態縣”稱號。2010年8月,宿遷市獲得全國金融生態市稱號。二是加強政銀協調工作,共建“金融安全區”。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之間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換機制。政府部門及時協調解決金融部門在經營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堅決克服地方保護主義。三是加強征信系統建設。目前,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已經基本涵蓋了中小企業和個人的納稅、水電費繳納、環保等誠信信息,為金融機構貸款發放提高了可靠的評估依據。
二、當前金融支持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宿遷市正處于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工業突破、城市化建設、新農村建設、全民創業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但金融支持經濟社會發展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1.信貸投入總量不足,難以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十一五”以來,全市經濟一直保持著快速、健康發展勢頭,招商引資、工業突破取得明顯成效。特別是全市民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09年底,全市中小企業總數已達11.2萬戶,注冊資本金220.8億元,從業人員120萬人,分別比建市之初增長220%、310%和250%。按照“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全市將打造10個千億元產業增長極。全市金融部門目前的信貸資金供給還遠遠不能滿足全市中小企業發展、產業升級的龐大資金需求。
2.金融機構數量較少,種類不全。目前,尚無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全市設立分支機構,村鎮銀行目前只有1家開業,信托機構、財務公司仍是空白。全市現有各類擔保公司117家,注冊資金總額為20.93億元,但億元以上擔保機構卻不足5家。
3.信貸融資新產品推廣運用的效果不明顯。近年來,針對企業貸款過程中存在的抵押難、擔保難問題,各金融機構相繼推出了一些符合企業實際需求的信貸融資新產品,如應收賬款質押貸款、倉單質押貸款、保理業務等等。但從新產品的實施、運用情況看,效果還不夠明顯。主要是推廣進程較慢,覆蓋范圍較窄,新產品占各項貸款的比重過低。各金融機構防范信貸風險的手段仍然主要依賴于傳統的抵押擔保方式,還不能有效滿足企業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
4.農民抵押物不足,農民貸款難問題仍然突出。一是農村人多地少的現狀和“集體所有、個人承包”的土地政策不允許集體土地進入市場,無法采用農民土地作擔保物。二是農民許多住房沒有產權證書,即使有也不能輕易變賣。三是農民種、養殖業的產權、經營權等,缺乏有關部門的登記認定,難以依法轉化為貸款抵押物。四是農民收入水平低且不穩定,無法靠他們自身力量提高貸款信用等級。
三、引導金融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地方政府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影響當地金融機構資金流向,引導金融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1.繼續增加金融供給主體,擴大金融有效供給。一是加大“招商引行”力度,利用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手段引進民生、招商、浦發等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宿遷設立分支機構;加快推進稠州銀行開業運營;進一步推進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力爭泗陽、泗洪和宿豫村鎮銀行在年底前開業。二是加快4家農村合作銀行向農村商業銀行的改制步伐;鼓勵各類資本投資創建創投公司,鼓勵大型企業集團設立財務公司。
2.不斷做大信貸規模,增加金融對經濟社會支持力度。一是運用財政存款與商業銀行貸款掛鉤手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有效信貸投放。二是加強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銀行聯系,爭取打包貸款。三是鼓勵商業銀行與異地銀行發放銀團貸款,以利用異地金融資源。四是針對郵儲銀行資金大部分上劃的情況,用財政獎勵等辦法激勵郵儲銀行將存款以存放同業形式存放在當地商業銀行增加其貸款資源。
3.用活用好金融發展基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一是充實金融發展基金。建議每年適度安排一定量的財政資金充實金融發展基金。二是對金融機構發放的弱勢群體貸款、專利權質押貸款及新興產業貸款的呆壞賬適當補償。三是通過金融機構貸款考核辦法對金融機構貸款投放適當獎勵。四是對經營穩健的小額貸款公司發放低息貸款,增強小貸公司實力。
4.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滿足企業多樣化金融需求。一是鼓勵金融機構加強與擔保公司的合作,加大中小企業擔保貸款的投放力度。二是穩步推廣微小企業信用貸款和小企業聯保貸款。三是各金融機構根據宿遷實際,積極向上級行爭取,創新適應中小企業發展的信用證、押匯、保理、動產質押、倉單質押、應收賬款質押、專利權質押等信貸產品。四是各金融機構積極利用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
5.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緩解農民貸款難。一是健全為農服務擔保體系。各級政府牽頭組建專門服務三農的貸款擔保機構。二是積極探索農村擔保抵押試點。推進農村集體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試點,積極探索農民林地(權)、水面承包經營權、合作組織股權、農業機械等抵質押貸款方式。三是進一步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和試點,增強農民收入穩定性。
6.打造良好金融環境,為區域金融活動做好配套工作。宏觀方面,地方政府要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打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要引導構建多層次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設立金融風險基金補貼金融機構發生的符合設定條件的壞賬,以降低金融機構融資風險。微觀方面,政府也應想金融機構之所想,急金融機構之所急,推行一些特色化的扶持配套措施,最大限度地引導金融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比如,當金融機構需要處理抵押物償還逾期貸款時,政府積極協助辦理相關手續;超過6個月尚未處理掉的,可由政府融資平臺來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