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受《易經》的影響極深,以致于它的結構也隨之而形成。比如開宗明義的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就依照《易經》的“乾坤交變十二卦”來布局。漢代傳《易》,已將地支、十二月與《易》中的十二卦相配,稱作“十二消息卦”或“璧卦”,因為陽六,陰六,組成了一個升降圈,形狀圓如玉璧,即: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遁、否、觀、剝、坤。
卦函其中
石猴進水簾洞,是《復》;“高登王位”,君臨眾猴,是《臨》;“三陽交泰產群生”“朝游”“暮宿”“春采百花”“夏尋諸果”“秋收芋栗”“冬覓黃精”,正是《泰》;“忽然憂腦”,害怕死亡,正是《大壯》;他聽老猴之言,發心要去學長生之道,正是《夬》;他離開眾猴去修道,群猴無王,正是《乾》;他乘著“天風”來到南贍部洲,但卻找不到知音,正是《姤》;一心參訪“仙佛神圣之道,毫不松懈”,正是《遁》;他看南贍部洲的人“更無一個為身命者”,找不到仙道,正是《否》;他到西牛賀洲的靈臺方寸山,“登上山頂觀看”,去做仙山的客人,正是《觀》;碰見一樵子,說他只一人,侍奉一個老母,正是一陽五陰的《剝》;祖師洞前,見洞門緊閉,正是《坤》;等到門開,便見到祖師,又是“一陽來復”的《復》卦。
這第一回就是一陰陽消長的周期,已經暗示出生命的規律,由此可見作者的良苦用心。掌握了這一布局線索,則《西游記》的版本之爭即可一目了然。
顯隱于其中
許多人認為朱鼎臣的《唐三藏釋厄傳》和楊致和的《西游記傳》是百回本《西游記》的祖本,但祖本的每一回應該明顯地體現“十二璧卦”的結構次序。歌德曾說過:“內容人人看見,形式對于大多數人是一秘密。”抄書的人不明白作者的伏線,往往把重要的環節抄錄了。比如百回本完整地依照十二璧卦排列,寫到了火候,朱本和楊本都將《剝》卦中的幾句重要話省掉了:
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養育于八九歲,才知人事,不幸父喪,母親居孀。再無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沒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發不敢拋離。卻又田園荒蕪,衣食不足,只得斫兩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間貨幾文錢,糴幾升米,自炊自造,安排茶飯供養老母,所以不敢修行”。
《剝》卦由上《艮》下《坤》組成,《艮》為少男,《坤》為老母。《剝》云:“不利有攸往。”因而神仙在旁,也不去修行。“八九歲”是少男,“只一人”象征一陽,“老母”象征五陰,正為一陽五陰的《剝》卦。“田園”二句,正是剝落衰敗之意。丟了這一段,就不成其為《剝》了。所以,朱本與楊本一定是在百回本之后的抄改本而已。
陰陽在其中
陰陽五行是中國人的宇宙觀和生命觀,《西游記》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有天堂,就有地獄;有玉帝,就有王母;有如來,就有觀音;有悟空,就有八戒。事物之間的聯系,其規律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在。方位、味道、臟腑、聲音、季節、顏色、感官、人事等,都可以劃分為五行范疇。西方為金、土、陽、雷、男,所以西天如來為丈六金身,有丹砂至寶,在靈山上,住大雷音寺,現男相;東方為木、水、陰、潮、女,因此南海觀音呈楊柳妙相,有凈瓶甘露,在南海上,住潮音洞,現女相。
孫大圣(一)與楊二郎(--)的賭斗,便是陰陽相交而爭勝。以至陰陽合道,便有太上老君的太極圈打出,降了大圣。而取經途中,唐僧所代表的三藏:金(火)、木(水)、土即是悟空、悟能和悟凈。悟空被稱“金公”,既是金,又是火,因為火能克金,故為金之公;金公二字相合,就是“鉛”。悟能被稱“木母”,既是木,又日水,因為水能生木,故為木之母;水即是“汞”。道家修煉,想鉛汞化合,陰陽交媾,卻得有土相助;悟凈即是凈土。土能使金木相交,仿佛媒婆一樣,因而沙僧被稱作“黃婆”。金、木、土三家會合,就是西游的目的;待到第八十九回“金木土計鬧豹頭山”,三家合睦后,也就到了西天。這“三藏”缺一,都到不了西方。 編輯/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