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摽有梅》寫道:“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這個豆蔻年華的女子,在這場類似于游戲的愛情速配中,希望有男子及時來求婚。很明顯,她碰到了小小煩惱:樹上采下來的梅子都快投完了,卻還沒有男士來接招,她能不糾結嗎?
抽絲剝繭,一層層的,女孩子焦慮期待的心情被詩句描述得形象而生動,千年之前小兒女心懷鮮活可愛,躍然紙上。這恐怕就是古代的“女追男”了!后來到底有沒有男子接了她投的果子呢?假如有人接了,又是否是她中意的那個男人?真是難猜。
還有一幕有意思的場景,是在《西游記》第九十三回:“公主轉睛觀看,見唐僧來得至近,將繡球取過來,親手拋在唐僧頭上”——這不也是速配婚姻的節目么?來自發達地區東土的俊美和尚唐僧所表現出的懵懂惶恐之相,讓人著實好笑,唐僧硬是不愿當“駙馬”!真是的,大庭廣眾之下,你一和尚去湊什么美女拋繡球選郎君的“秀”呢?選上了,人家美女要你還俗做老公,你又死活不答應人家,這不是騙人家的感情不遵守游戲規則么?
中國古代婚姻,主要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尤其是女性,更是少與外人異性接洽,那時,能組織起來通過投果子、拋繡球的方式,在瞬間選擇婚姻、愛情,想必是屬于一種“前行為”了,恐怕比現在“月月相親會”和“電視速配”一類的活動,要時髦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