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活佛濟公》一,二兩部的收視都特別好,之前在拍的時候對這個劇有怎樣的期待?
A:拍的時候沒什么想法,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在拍的過程中很開心,也感受到團隊精神的重要,整個靈隱寺團隊,我兩個徒弟,肥仔聰和葉祖新,還有周覓、罄子,每個人都出了一份力去把這個劇演好。所以除了拍戲是工作以外,會得到一班很好的兄弟姐妹,打從不認識到現在無所不聊,像是一家人的感覺,感情特別好,都覺得這樣是最重要的,我們也沒有想到收視之類的,反正拍了要么就生要么就死,要么觀眾很喜歡,要么觀眾很討厭,沒有說做一個所謂的中等的效果,當時我們為什么有這樣的決定,就想要不就流芳百世要不就遺臭萬年。我們在整個創作團隊里面有這樣一個口號:雷不倒你,我不會收手的(大笑)。
Q:當時導演是怎么找到你來拍濟公的呢?
A:在拍《活佛濟公》的上一部我就和導演合作過,其實當時濟公的角色已經定下來了,可是導演和我合作完之后覺得陳浩民可以飾演濟公這個角色,所以向制作方推薦我。制作人也很開明,最后就決定由濟公來選擇最后讓誰來出演這個角色。我和另一個男演員的照片一起被放到靈隱寺濟公佛像的面前,然后拋銅板,結果銅板落在我的照片上,也是蠻傳奇的一個過程。我相信也是冥冥中自有一些定律,也許濟公在看呢?因為我們當時說,我們全劇的內容都是導人向善的,沒有做出一些違反傳統價值觀的事情,很傳統的、固有的、良好的價值觀在我們的戲里一直都有灌輸出來,環保啊,男人要專一不能太多情不能包二奶,其實都是一些導人向善的題材,透過嬉笑怒罵的手法,好讓觀眾比較容易接受。所謂的說教,如果正經八百地跟你說,觀眾可能早就轉臺了。
Q:你個人喜歡《濟公》這樣幽默、搞笑的表演方式嗎?
A:其實只要是好的劇本,再加上遇到好的對手,那種真正尊重表演藝術的,我都會愛演,不過,如果是站在商業的立場,還要考量市場方面的效果,你總不能把投資者的金錢拿來當作實驗品吧。
Q:我覺得你演《濟公2》的時候就好像比《濟公1》里面更放得開了。
A:那當然,絕對會。我們當時拍第1部時的想法就是,別說是超越了,會想可能大家都會拿去跟游本昌老師比,但大家都在不同的臺階,又在不同的時代,所以沒那個必要去比較。但拍到第2部,真的要和第1部比較,2會比1好看,也因為各種擔心變成了我們自己的原動力,去演得更開演得更放。
Q:現在演完第2部再回頭看第1部的話,對濟公這個角色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A:好像出場比較少(笑)。但收視比第1部好,所以我得出了一個結論:出場次數少了,反而收視就高了,所以我想我是不是那個拖慢人家腳步的絆腳石(大笑)。開玩笑的。其實第2部里可以說觀眾對我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到了第2部就是希望把這個戲昧弄得比較濃郁,把很多戲放在單元主角的身上,不過也得到很多反響,覺得濟公還是多出場一點比較好,在3里面肯定會把我的出場次數回升的。那天編劇跟我說“可能第3部里你就沒第2部那么舒服了,可能要從頭打壞人打到尾,可能要從頭哭到尾,你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都是一些比較煽情比較大喜大悲的劇情,要給重藥,尤其是好久沒有露面的角色在第3部里會重新在觀眾面前呈現。
Q:《濟公2》里有大量網絡用語,臺詞也很穿越很搞笑。當時拍的時候會不會擔心這樣的濟公太出位了?
A:其實最重要的是希望大家透過這樣一個比較愉快、歡愉的氛圍,可以感受到濟公樂善好施,喜歡幫助人的特點。在拍第一部的時候大家心理上是有點忐忑,也有想過會不會太過了,走得太前,觀眾接受不了。但事實上,《濟公1》的收視證明了觀眾其實不太介意,相信大家也能看出來我們這樣做的誠意。其實把一些現代網絡的用語放在電視劇里面,也是經過了很慎重的考量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不是說我們完全沒有經過考慮就說錯一個臺詞出來,我們那個雷法真的不雷同,跟《水滸傳》、《還珠格格》那種雷不一樣,我們的雷應該是有誠意的雷,而不是粗心大意,出來一些錯誤的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