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前剛到英國時,作為一名電視研究者,重點關注的是晚間節目,按照在中國的慣性思維以為白天的節目不好看,大多數時間就任由電視機開著,不時瞄一眼整點新聞報道,總之有點動靜就行。
一天上午11點左右,電視屏幕上出現了一位身著戶外休閑服的長者,站在藍天、白云和綠草地間,紅色的毛衣和銀白的頭發很顯眼。他穿行在不列顛的鄉村,深入“田間地頭”和鄉村集市,面對鏡頭娓娓道來,侃侃而談,輕松、自然、親切的語言和表情與周日上午愜意的生活節奏很和諧。
節目名叫《鄉村檔案》,1988年開播,是BBC周日上午的一檔電視雜志欄目,標志是一架在天空翱翔的空氣動力滑翔機,代表著環保、自然、流動和輕松。 “這是唯一一檔從鄉村人的視角觀察鄉村的節目?!?至今擔任這個節目主持人近20年的約翰.克雷文自豪地說,他可是英國電視界響當當的著名人物,影響過兩三代英國人。
英國80%的國土都是鄉村,生活著大不列顛五分之一的選民,每周《鄉村檔案》關注的就是這部分人的問題。他們獨家報道的題材涉及英國農業、漁業、畜牧業和環境問題。“保護英格蘭鄉村運動”的主任湯姆.奧利弗說:“BBC應該做得更好,他們肩負著把好節目送到每一個支付了執照費的家庭中的任務,即便是比現在的《鄉村檔案》多十倍的報道量,也還是不夠。我們對于鄉村發生了什么,這些變化又是怎樣影響都市生活的還了解、關注得太少?,F在電視里充斥著各種生活方式的指南,恰恰缺失的是關于鄉村的全景式報道以及對國內的自然環境問題的關注。”
奧利弗覺得農村事物對于英國和英國人的重要性在逐漸增加?!澳鞘且患浅碗s,又很重要的事情,就像教育、健康,或者伊拉克的局勢一樣。我們可以把伊拉克的問題對個人的影響和農業對個人的影響放在一起比較,媒體似乎更關注前者?!眾W利弗并不是說伊拉克的問題不重要,他強調的是農業和農村的事物和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叭绻P點一下從居住模式到食品和農業,再到對英國的感受,鄉村對于英國的貢獻是十分巨大的?!?/p>
2009年3月,BBC決定把這個早間節目移到周日晚間黃金時間7點播出,結果出人意料地好,收視統計顯示,4月5日,《鄉村檔案》最后15分鐘的收視率達到了630萬人,占了英國人口的十分之一,創下欄目歷史的新紀錄。此前在早間播出的時候,平均收視率為250萬至550萬人,這樣的變化既反映了節目本身具有很高的質量,同時也印證了播出時段的重要性。此舉由2008年上任的BBC 1頻道負責人杰伊.亨特推出,她認為在過去20年多里《鄉村檔案》一直為英國觀眾提供高品質的鄉村報道,希望能給晚間屏幕帶去純樸之風。
在《鄉村檔案》的帶動下,老對手獨立電視臺推出了同類節目《鄉村才智》,而BBC當然不會讓自己經營多年的周日早間節目時段出現空檔,給競爭對手以可乘之機,《鄉村檔案》移到晚間之前,他們已經想好如何填補這60分鐘,這個新節目就是《鄉村足跡》,賣點是利用過去20多年積累的經典影像資料,結合現在新拍攝的畫面創造出一個多時空的不列顛鄉村,讓觀眾看到過去和現在的英國,從另外的角度繼續著英國電視注重歷史文化的傳統。
無論是BBC的《鄉村檔案》和《鄉村足跡》,還是獨立電視臺的季播節目《鄉村才智》,他們都發現了鄉村作為重要節目資源的價值,英國郊外的田園風光、風土人情、歷史文化遺跡給電視人提供了無窮無盡的題材,為農業、旅游、文化等多元化的展示也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在18世紀上半葉“農業革命”巨大變革基礎上展開的“工業革命”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總體進程,甚至被認為是改變了歷史發展的方向,但就是這樣一個“工業國家”,它的電視人卻能把眼光放到鄉村,做出豐富多彩的節目。
相比而言,中國的農村節目在制作手法、表現形式、內容傳遞等方面都顯得過于單調和保守,缺乏創新,而把更多精力和資金投在互相抄襲的娛樂秀、一模一樣的電視劇和八股新聞報道上,樂此不疲。作為農業大國,我們應該為占中國人口56%的農村觀眾提供什么樣的電視節目呢?
無論是BBC的《鄉村檔案》和《鄉村足跡》,還是獨立電視臺的季播節目《鄉村才智》,他們都發現了鄉村作為重要節目資源的價值。
周康梁,牛津大學媒體研究員,英國電視史和節目形態研究專家,資深媒體人,出版有《做最牛的主持人》(1、2)等多部電視研究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