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市大名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提起大名縣,人們多會想到《水滸傳》里“吳用智取大名府”的故事,故事里的大名府就是現在的大名縣。大名縣歷史文化悠久,春秋時是著名的“五鹿城”;唐德宗建中三年稱“大名府”;在宋仁宗慶歷二年建陪都,史稱“北京”。如今的大名,是民間草編工藝的主要發祥地。
草編工藝已有漫長的歷史,目前可見的中國最早的草編遺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另據《禮記》載,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編制的莞席了,而且當時已有專業的“草工”,“作萑葦之器”。到春秋戰國時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編制的斗笠。 秦漢時期,草編已在民間廣泛使用,品種有草鞋、草席、草扇、草簾及僧侶信徒打坐的蒲團等。漢代至盛唐,草編亦較發達。除了蒲草編制蒲衣、蒲鞋外,還有蒲草編制的蒲帆。北宋張擇端名畫《清明上河圖》中,隨處可見頭戴草帽的百姓。而草帽也是草編中最常見的成品。
草編手工技藝在大名流傳久遠,據說清朝雍正年間從山東掖縣傳入大名縣境內,起初流傳于西付集鄉朱家村一帶,后輻射到衛東地區,掐辮手工藝遂至千家萬戶。草編加工遍及全縣及周邊地區,此產業成為廣大農村的一項經濟來源。草編手工藝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反映和體現了我國古代簡樸的審美意識和觀念,有一定的價值,對美化家庭、豐富生活有著積極的作用。
改革開放后,草編工藝師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先進技術,在傳統的麥桿草帽提籃等基礎上,增加了服飾、提袋、茶墊、坐墊、地席、門簾、果盒、紙簍、拖鞋以及用麥草和草辮制作的裝飾畫、裝飾盒等。現已開發產品千余種,特別是草編服飾系列產品為各界人士所珍藏,深受時裝模特和專家青睞。大名草編工藝品遠銷歐、亞、美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2006年,大名草編手工技藝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2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