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餐飲和零售界看做服務標兵的海底撈陷入誠信危機。針對火鍋骨頭湯系沖兌等一系列被曝光的問題,海底撈繼“一些問題確實可能在部分門店客觀存在”、“因能力有限,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之后,于昨日發表第三次說明,海底撈強調沒有以任何方式宣傳過骨頭湯系現場熬制,“骨湯現場熬制”屬于顧客誤解,不準員工回答顧客詢問是避免回復不一而造成誤解。
近日有消息披露,海底撈的骨頭湯以及飲料包括檸檬水和酸梅湯等均是沖兌而成,海底撈新員工培訓時,老師會特別提醒,回避向客人回答湯料以及飲料的成分。海底撈先是通過官網承認,媒體報道中反映的一些問題確實可能在部分門店客觀存在,后又自稱“能力有限”,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昨日的第三次說明中,海底撈又為“沖兌門”找到新的理由,稱現場熬制骨頭湯系消費者誤解,海底撈從未宣傳過現場熬制。
對于海底撈的數次說明,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認為,即使勾兌原料符合安全規定,但海底撈未主動公布骨頭湯及飲料勾兌事實之舉,已經“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今年5月,海底撈在京門店率先公布“食品添加劑明細”,包括海鮮醬、海底撈豆花等共10種食品在加工、制作過程中使用了食品添加劑。當時,海底撈相關負責人表示,添加劑的用量都符合國家相關標準,海底撈食品材料有百余種,沒有公示的食品意味著未使用添加劑。
“沖兌門”事發后,海底撈公關部經理曹靜稱,媒體報道和公眾認識存在一個誤區,其實勾兌并不等同于添加劑,所以沒有在公示的范圍中。名為“五天”的網友則表示,“其實作為我們普通消費者來說,兌不兌倒不重要,只要干凈,吃的放心,好吃就行了。但問題是我們能相信海底撈骨湯嗎”?
一直以來,海底撈在業內標榜服務至上,《海底撈,你學不會》這本書還成為餐飲界管理者一度比學的推薦書。而實際上,海底撈的服務盛名一直伴隨著過度營銷的質疑。
記者采訪很多消費者,他們對海底撈的看法大相徑庭。一種認為服務熱情令人難以有其他想法。但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海底撈標榜的服務模式有些喧賓奪主,一個餐飲品牌總是去營造等位時的美甲、上網服務,未免有些不務正業,甚至有炒作嫌疑。
不少消費者反映,網上關于“海底撈體貼為等位顧客去買冷飲”、“海底撈每位員工都有權為顧客打折”的宣傳,一次也沒體驗到。實際上,去年10月,曾有報紙報道過海底撈服務流于表面的文章。當時,一位顧客在海底撈北京某家餐廳用餐,服務員“熱情”地讓原本容納8人的餐桌擠下10人用餐;服務員太過“熱情”,上菜動作過大,將消費者的眼睛碰傷。盡管網上有“海底撈,你學不會”、“人類真的已經無法阻止海底撈了”等夸張的宣傳辭令,但這些吹捧式的評價依然遮不住諸如筷子不消毒、肉類和丸子不稱重量等餐飲業的核心問題。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與服務熱情相比,員工扎實的基本技能、食品安全衛生、產品信息透明等問題才是餐飲企業穩健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