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的關注為孩子們帶來福音
“現在關注馬蘭村孩子的人越來越多了!”
撥通鄧小嵐電話時,她正坐在從馬蘭村回北京的長途車上,熟悉的聲音傳來。
網絡熱播的《馬蘭的歌聲》紀錄短片感動了很多網友,也有更多的人知道了片中的主人公鄧小嵐老師,更多的人聽到了馬蘭孩子的淳樸歌謠。這也讓一直奔波于北京與馬蘭村的鄧老師更加忙碌起來。
“我最大的希望是讓每屆學生都能學習音樂。”為此,鄧小嵐不僅教孩子們學音樂,還給老師上音樂課。“教會了老師,老師再教學生,我在村里普及音樂教育的想法才能真正實現。”
鄧小嵐說,“教孩子們學好音樂,也可以拓寬他們升學和就業的路子。現在我不用擔心了,自從《音樂周刊》第一個報道了馬蘭小學的小樂隊之后,有不少熱心人和我聯系,有的還給了我們一些幫助。現在因為紀錄片《馬蘭的歌聲》在網上傳播,又有更多的愛心人士都來幫助這些孩子。有的媒體還要帶孩子們進城演出,孩子們聽說后都美壞了。”
看得出,鄧老師最希望的是將愛心行為傳承下去,讓音樂永遠陪伴馬蘭村的孩子,為他們送去歡樂。
鄧老師興奮地說,現在,有的藝術學院準備將馬蘭小學設為大學生實踐基地,每月會有學生去教孩子們唱歌跳舞,這讓她很高興:“如今,馬蘭修好了直達高速公路,山路不怎么堵車了,交通好了就更方便了。”
樂器不多,鋼琴是孩子們的最愛
鄧老師說,現在一起和她學音樂的孩子共有60多人,樂器遠遠不夠,但是好在各有分工。阿里拿來了吉他,《音樂周刊》送來了鋼琴,自己除了原來家人帶來的手風琴、小提琴,又去買了幾十支豎笛。
鄧老師笑說:“豎笛不是很貴,我一直都從縣里買,樂器店的老板也知道我們的小樂隊,很支持地賣給我們8元一支。”
這里的孩子們都爭著搶著學樂器,最喜歡的當然是鋼琴,所以鋼琴是屬于所有孩子的,現在孩子們每天都在搶著練習彈奏。
聽鄧小嵐講,除了“必修”的鋼琴外,孩子們有的學習吉他,有的學習小提琴、手風琴,最近還有了小號手。她教給孩子們的多是世界名曲,比如《歡樂頌》、《雪絨花》、《念故土》等,也有自己和阿里、桂石等人創作的童謠及有關馬蘭村的歌曲,如《馬蘭童謠》、《美麗家園》、《題馬蘭烈士墓》等。
“有的小孩想學但害怕,就讓家長帶著來。有一次,一個孩子帶著媽媽、爸爸、爺爺三個人來了,媽媽說,孩子都來聽了兩課了,就怨我為什么不給他發樂器,不教他。村民都很支持我的工作,都愿意送孩子來學習。”
鄧小嵐笑說:“村民干活時都哼上世界名曲了,呵呵。特別是孩子們,音樂讓他們長了見識。原來他們怕見生人,現在能落落大方登臺表演,這讓他們在成長路上走得更為自然。”
阿里是孩子們的新老師
提到紀錄片《馬蘭的歌聲》的策劃兼制片人阿里,鄧小嵐神秘地說:“呵呵,我給你爆個料吧,大伙兒都說阿里把這里所有的雞都吃光了!這個MV拍攝時間很久,村里的人也都拿阿里當家里人。阿里有朋友來的時候,他就會去村民那里買只雞來款待朋友。現在,阿里已經在村里買不到雞了,我就和村民說,多養些雞吧,以后沒準會來更多的客人。”
鄧小嵐說,阿里很辛苦,他總是中午頂著太陽去選景,下午孩子們放學了再叫上孩子去拍攝。“阿里對馬蘭和孩子們有很深的感情,他是一個好導演,也是一個好老師。我不在馬蘭的時候,他就教孩子們唱歌、彈琴。這里的村民也很喜歡他,有的時候教完課,村民都會把他留下喝小酒。認識阿里我很高興,感謝他拍攝了《馬蘭的歌聲》,為這村子里的人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因為鄧小嵐和阿里同時在馬蘭村的時候不多,所以鄧小嵐只參加了一次拍攝。鄧老師記得那天下午阿里準備帶孩子們去取景,孩子們都圍著阿里爭著搶著要去。“我也站在孩子堆里,學孩子們說:‘帶我吧,帶我吧!’然后阿里也笑著說:‘也帶上你!’孩子們聽見我也去,都可高興了。拍攝時,看著孩子們坐在溪水沖刷過的石頭上唱歌,覺得那時的光線真美。”
問鄧小嵐近期有什么計劃,她說:“我只想盡我所能把這些孩子教好,讓他們快樂,讓這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在物質上我的能力有限,但是至少在精神上我不會讓他們覺得比別人差,讓他們有自信地生活。我會一直教他們直到上大學,看看能不能從音樂方面找點捷徑,畢竟有些孩子還是很有天分的。有機會的話,我會常帶他們來北京玩玩,上次回來好多人都羨慕那群孩子,我爭取讓每個人都來看看。”
說到這里鄧小嵐又笑了:“我和我愛人都把這群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我的愛人也很支持我,這也算是我報答故鄉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