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十年代,她生于武漢市一個藝術世家,父母都是楚劇演員。因為耳濡目染的環境熏陶,她從小就對演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79年,湖北省戲曲學校恢復招生,設京劇科、楚劇科。12歲的她要求報名,但父親覺得演戲太苦,出路太窄,堅決不同意她學戲。
她知道父親性格倔強,求情不可能奏效,就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懇求母親。母親勉強同意,但讓她背著父親。于是她偷偷報考了京劇科。很快,她如愿收到了戲曲學校的錄取通知書,父親頓感失望,從此很少理她。為此,她暗暗對自己發誓:一定要學好戲,當主角,當名角,讓父親刮目相看。
那時,戲曲學校剛剛恢復,各方面條件都很差。宿舍設在一座大廟里,夏天,蚊子、蒼蠅亂飛,熱氣逼人。冬天,北風呼嘯,寒風刺骨。這年冬天的一個夜晚,她因為被子被同床的伙伴卷走,受凍感冒了,第二天高燒達40℃。那天正好星期六,大部分同學都回家了。她一個人孤零零地躺在床上,不敢捎信給父母,更不敢回家,生怕父親知道了生氣。她在身上蓋了三床被子,仍像鉆進了冰窟窿似的,冷得渾身發抖。她嘴咬枕頭,不停流淚,當時腦海里只有個念頭:“我一定要好起來,給自己爭一口氣。”
從這以后,她更加拼命地學習,刻苦訓練唱、念、做、打基本功。為了練習眼神,每天,她對著鏡子練,看著飛鳥、樹木、云彩等實物練,自演小品練。幾年下來,她的腰腿柔軟,四肢靈活,姿態優美,一轉一閃,一顧一盼,富有韻味,她成為學校最有實力的京劇苗子。
不想臨近畢業,戲曲學校被解散,別無選擇,她只有拎著鋪蓋,失魂落魄地回家。一到家,父親臉色鐵青,母親唉聲嘆氣,她把自己關在小屋里,整整哭了一天。當時,她已15歲,改上普通中學,功課肯定跟不上,找工作,年齡又太小。別無他路,她只能一個人在家里呆著。
幾個月后,她聽說武漢話劇團招收學員,立即前去報考。畢業后,她留在話劇團工作,無論大角色,還是跑龍套,她都演得很上心。雖然收入不高,也不可能出名,但有戲可演,她就感到很知足。
1986年春節前夕,19歲的她接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楊立新寄來的賀年卡。楊立新是一年前在武漢拍電視劇時和她認識的,合作中兩人成為摯友。她打開賀年卡看到里面夾著一張便條,便條上說,這年春天,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和中央戲劇學院合辦一個班,成績優秀者有希望留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就是這年春節,她的母親臥病在床,她自己也因貧血住院,每天大腦昏沉沉的,稍稍活動就眼冒金星。直到考試的前三天,她才下定決心去北京碰碰運氣。她以家中有事為由,向醫生請了三天假,偷偷地跑到北京。當時,她兜里的錢只夠買來回的硬座票。考試那天,她按照要求表演了一個小品,不想這成為她命運的一個重大轉折。1987年3月,她被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正式錄取了。
上學期間,由于家貧,她是班級中惟一一個始終在大食堂吃飯的學生,靠跟老師出去配音打工掙自己生活費。她最奢侈的生活,就是每個禮拜到楊立新家打打牙祭,改善一下伙食。
大學畢業,她如愿分配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工作。1992年,她擔任了電影《大撒把》的女主角。接著,她又主演了《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一聲嘆息》等一批影視劇,一路走紅。2010年,她主演的《唐山大地震》更是獲得了各方好評,先后榮獲第一屆粵港澳青年電影盛典最受歡迎女主角獎、華鼎獎最佳電影女演員獎、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女演員獎、第五屆亞洲電影大獎影后等殊榮,演藝事業進入了鼎盛時期。
她就是徐帆。有人將徐帆和她在《唐山大地震》扮演的主角李元妮劃上等號。她把主人公的情感生活演繹得如此真實自然令人驚嘆,她在角色中綻放出的生命力令人動容。的確,徐帆與李元妮有著不少相似的元素。或許正如她自己所說:“我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夢想,但更要有平衡的心態。別把自己看得太高,也別把自己看得太低。永遠有多遠,平平淡淡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