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該不該要報償?在我們的印象里,傳統文化是恥于談錢的,一個行善的人,就是品德高尚的人,這樣的人就應該是重義輕利的。
帕累托效率講:如果資源已經被充分利用,要想再改善某些人的處境,就必須損害其他人了,就說這個經濟已經實現了帕累托效率,或者說已經達到了帕累托最優。
博弈學說明,非合作博弈的結局常常不是帕累托最優的。這種情況的博弈雖然只有兩個局中人,但是它的結局其實就是“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結局。事實上,兩人博弈也能說明不少“多人博弈”的前景。
“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局面是可以作帕累托改善的:設想有人協調一下,安排一個輪流挑水或抬水的制度,三個和尚的處境都會得到改善。
如果用“帕累托改善”來看社會公德(這也是一種“公共資源”)建設,我們會發現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
做好事該不該要報償?在我們的印象里,傳統文化是恥于談錢的,一個行善的人,就是品德高尚的人,這樣的人就應該是重義輕利的。
但是經濟學家不這么看。他們認為,做好事就是促進人群福利的行為(經濟學稱之為“有效率的”行為),這種行為不但應該鼓勵,而且必須鼓勵。只有這樣,才會不斷促進社會福利的提高。怎么鼓勵呢?人都是自私的,總要追求自身的利益,所以給予報償是最有效的。
這聽起來好像叫人不太舒服,其實,中國人的“道德宗師”孔子在兩千年前,就提出過這一問題。
春秋時期,魯國有這樣一條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其他國家中遇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可以墊錢把這個奴隸贖出來,回國后再到國庫去報銷。孔子的弟子子貢曾花錢贖出一個已淪為奴隸的魯國人,但事后并不到國庫去報賬,以顯示自己追求仁義的決心與真誠。
孔子知道此事后,對子貢說,我知道你追求高尚,也不缺錢花,可是這個補償你一定要去領。因為你自己掏錢救人,會受到社會的贊揚,但今后,當別人在國外再遇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時,他就會想墊不墊錢去贖人?如果墊錢贖了人,回國后去不去報賬?不去報賬,豈不是白白丟掉一大筆錢?如果去報賬,豈不是在行為上會遭旁人譏笑,顯得自己的品格不高?于是就會裝做沒有看見。這樣一來,你的高尚行為豈不是阻礙了對至今仍淪為奴隸的魯國人的解救?
如果德行善舉得不到報償,那么它就只能是少數人的“專利”,而不會成為社會公德。以職業道德為例:改革開放以前,盡管輿論大力宣傳一些各行各業的勞模、先進人物的事跡,但整個社會的職業道德水平卻很低,營業員申斥顧客、工人消極怠工之類的現象很普遍。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盡管有人感嘆拜金主義對傳統道德造成了沖擊,但不可否認,社會職業道德水平在不斷提高,作為消費者,我們可以享受微笑服務而不必到處生氣了。
不要小看這些,更不要因為這些微笑“只是為了賺錢”而斥之為虛偽,消費者和商家都能獲益,這才是真實、穩定的“雙贏”。相反,如果肯對你微笑的只有“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圣賢,那才是值得憂慮的,因為天下攘攘,能有幾個圣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