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淵潔:中國法律不禁止乞討,但禁止兒童乞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62條設有“組織殘疾人、兒童乞討罪”,該罪名最高判7年并處罰金。在中國乞討不犯法,但是組織14歲以下兒童乞討犯法。見到兒童乞討,請立即掏出手機撥打110報警。對于刑事犯罪報警,警察必須出警并制止犯罪。如不出警,請投訴警察。
一條看似偶然的微博,最終卻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
從具有專業知識的大學教授和律師,到粉絲眾多的明星,從有公權力的公安機關,到有雄厚資金的成功企業家,從經驗豐富的社會公益組織,到行動力迅速的媒體記者,都無一例外地卷入其中。更為重要的是,一個個會拍照會發微博的普通網友,紛紛主動進入風暴中心。
雖然很快歸于沉寂,雖然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爭論和思辨,但這場風暴,注定成為2011年中國人不能忽略的大事,注定成為載入微博史冊的大事。
這場風暴,就是微博打拐。
偶然而起的風暴
故事的開端看起來純粹是一個偶然。
1月17日下午2:20分,在收到一封私信之后,于建嶸發了一條尋找一名叫楊偉鑫的孩子的微博。出人意料的是,這條幾乎沒有時效性也非熱點話題的微博最終被轉發上萬次,評論數超過兩千,對于當時的新浪微博而言,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于建嶸沒有想到的是,從這一天開始,他的微博收到了關于乞討和被拐兒童的海量信息。他開始意識到,光靠個人力量已經難以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處理,于是在網友的建議下,粉絲超過20萬的“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專題微博面世了,開始了至今未有停歇的全面運轉。
2月2日,是農歷除夕。就在這一天,另外一位微博名人薛蠻子在微博上分六次發表了搶走春晚不少眼球的打拐“檄文”:“我自登博以來每日都見父母親友為拐賣兒童的求救信……此類令人發指的滔天罪行在我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日發生,在十三億人民的眼皮底下愈演愈烈。實是我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
2月6日,農歷大年初四,著名媒體人鄧飛在微博上直播了湖北人彭高峰去江蘇邳州尋子成功的經過,引起網友強烈關注。
事情的發展速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難以計數的人參與了進去。如今,在新浪的熱門話題榜中,關于解救乞討兒童的微博高達152萬多條。
來自民眾的力量推動了官方的打拐行動。其他許多通過微博在中國傳播的活動,往往都因為著眼于抨擊地方官員的不正之風,而迅速轉變為與政府的對抗。因此中國政府常常命令微博網站封鎖進一步的評論。
但在打拐活動上,政府罕見地采取了支持態度。官方媒體報道了彭高峰找到三年前被劫持兒子的新聞,一些城市的公安部門也參與到網上行動中來。江蘇省常州公安官方微博“平安常州”說:“請您隨手拍下你遭遇到的乞討、流浪的兒童,連同時間、地點信息上傳到微博,為尋人家庭提供線索。”
爭辯
與微博上瞬間爆發出來的鋪天蓋地的打拐風暴相比較的是,于建嶸及其志愿者承認,盡管各地警方盤查了許多乞兒,也解救出數名兒童,但至今尚不能確定,有任何一個被拐孩子是通過“隨手拍照”獲得解救。
于建嶸、薛蠻子以及寶貝回家志愿者協會理事長張寶艷、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世渠等人與壹基金方面曾在宋莊召開一次會議,商討建立壹基金打拐專項基金。之前的打拐經驗證明,打拐與解救乞討兒童是兩回事,他們開始轉向兒童保護方向,但最終也未能成型。
反倒是這次尋子浪潮激發的辯論引人注目。有人認為,將孩子的照片隨便上傳網絡有可能侵犯孩子隱私權;也有人認為,救助乞討兒童是公安機關的事,公民過于介入此事有越權之嫌。
鳳凰衛視曾報道,中國每年約有20多萬兒童失蹤,目前仍然沒有放棄尋找的案件逾60萬件。與國外相比,中國對于失蹤人口的尋找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和制度架構,類似于全國性的失蹤人口信息系統這樣的東西還沒有建立。因此,打拐是一項鏈條繁瑣、工作繁重、成本異常巨大的社會系統工作。
于建嶸的活動將這一運動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標志著微博首次參與到這項事業中來。香港大學中國媒體專家班志遠表示,打拐行動展示了社交媒體在應對社會問題時的能量,以及這些工具是如何挑戰了對民意的管控。
但是,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未成年人行乞問題。從長遠看,要解決問題,必須盡快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普遍的兒童福利制度。
公民行動
長久以來,在“強國家——弱社會”的不均衡關系模式下,中國只有抽象的法律意義上的公民,沒有真正的公民社會。
在此背景下,有人認為,于建嶸與政府禁乞和打拐運營模式,注定了是一場沒有后勁的陣發性抽搐表演,注定了會成為浮云。
微博“打拐”的最終結局是什么,可能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一切在于今后社會或政府的自我行為糾正以及理論補充。
但是,微博打拐其實經由于建嶸、薛蠻子、鄧飛等網絡公民的思考,把一個善念變成了公民行動。而公民行動,是通過社會動員來達致、改善、重塑規則和倫理秩序建構的一部分。
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在釋放人們追求財富精神的同時,一個社會運行的良好法則卻并沒有建立起來。在良法難行、道德敗壞和人人互不信任的前提下,隨拍行動通過網絡的放大和社會的配合,間接起到了凝聚社會信心和溫暖人心的作用,這是一種社會改善自身的內在力量。
這一簡單隨手拍照事件的擴散和傳導,網絡和社會人人皆可“立法”的觀念與行動,都慢慢開始壯大。而無數行動壯大的結果,將更有利于促進形成民間社會的自我管理基礎。
不管是什么樣的行動,都會招致爭議。而在隨手拍這次行動中,則既呈現了理性審慎的批評建議,也有不加克制的攻擊和惡猜。在這中間,很重要的一項,是給予公民行動以掌聲,除非有明顯的違法事實,善待公民的一切善念,包括呵護一切凝聚信任、組織自救、革故鼎新的力量。一個自由生發的社會,將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公開爭論和一個又一個自由的公民行動,達致他自身所欲求的結果。